岳麓版必修2经济史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件(2010).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上海历史)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 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 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 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 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三、水利工程——农业环境的改良 体验高考 (2008北京文综14)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 *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岳麓版必修1经济史 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于11月16日至18日在意大利首都罗马拉开序幕。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总干事雅克·迪乌夫主动发起了24小时绝食行动,警示人们关注饥贫。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15日加入绝食行动,声援迪乌夫。 潘基文绝食演讲 13日,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迪乌夫 在绝食期间批阅文件。他身后的宣传栏 中写着“10亿人处于慢性饥饿中”。 时政要闻 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农业的起源 看图片、读材料,回答原始农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传说上古的时候,神农氏 “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 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 材料二:神农氏尝百草 “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 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礼记·礼运》 材料一:原始生活 采集经济 起源: 种植经济 采集狩猎 耕作种植 求根探源 中国南北方饮食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什么启示? 一、农业的起源 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影响 自然环境 种植的作物不同 原因: 启示: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半坡遗址 河姆渡遗址 读材料,回答问题: 黄河流域的原始农业,以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为代表。在半坡遗址中,发现多处粟的遗存和炭化的菜子。此外,还出土一批幼体猪骨。长江下游地区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也发现有大量的稻谷遗存和家畜骨骸。这些都是中国原始农业、饲养业达到一定水平的有力证据。 (1)中国古代南北方主要的种植作物是什么? (2)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怎样的产业结构? 差异:南稻北粟 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体验高考 二、生产工具——生产力的主要标志 ____犁(标志步犁定型) 唐朝 ___耕推广 西汉 ___农具(重大事件) 出现___耕(___犁) 春秋 战国 ____为主,____出现 商周 ____质耒(lěi)耜(sì)等 原始 (1)农耕工具 (2)灌溉工具: ____、 ____ 半坡遗址出土的磨制石斧 石镰 石犁 石锄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原始农业 农耕工具 生 产 工 具 的 变 化 石器 骨器 商周时期 青铜制品虽然广泛存在,但由于铜的产量小,比较贵重,制作农具的主要材料还是木、石、骨、蚌等。 生 产 工 具 的 变 化 战国八件铁农具分别是: 铁锸、犁、铲、铁犁铧冠、锛、斧、钁、镢头。 中央2套《鉴宝》栏目展示过的战国铁农具 掌握冶铁技术 春秋、战国时期 河北石家庄市庄村赵国遗址出土大量农具,其中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65%。在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便占全部农具的85%以上。这说明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生 产 工 具 的 变 化 大约在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 西汉时期 西汉中期,人们发明了犁壁。犁壁在使用时,可以把土按一定方向翻倒,并能同时完成翻土、灭茬、开沟、起垄等工序。 自此之后,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 生 产 工 具 的 变 化 唐代时期 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早已出现了曲辕犁(又名江东犁)。曲辕犁的发明,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生 产 工 具 的 变 化 翻车·马钧 翻 车 三国时期 灌溉工具 曹魏马钧改进了东汉毕岚发明翻车。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