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天人合一法律思想.ppt

发布:2018-05-15约2.08千字共2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天人合一的法律思想 中国法制思想史 天人合一思想发展过程 初民社会 一切自然现象背后都有神明操纵 商朝 ‘殷民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自觉论证王朝政权源于神授 建构一个主宰一切的至上神观念 神职人员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 周朝 吸取商朝灭亡的教训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天”与“德”联系起来 “以德配天”“敬天保民” 诸子百家的“天人”关系 汉朝 董仲舒 “天人感应” “天”重新赋予神格性和意志性特征 “天人关系”被重新通过神话思维中的类比推理予以解释 证明了皇权的合理化和合法化 阴阳五行 宋明 “天人”内在沟通 宇宙原本是人类道德的最高准则,理学家看来,人性,事理,天道是完全相通的。 “天道”不全等同于“人道 ” “天人关系”系统 诗书礼乐为主体,杂糅刑名法术的儒家,法家系统,主要与官方思想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结合,代表中国古代文化的大传统 数术方技实用知识为背景的阴阳家,道家系统,构成中国古代文化的小传统。 “天人合一”的渊源 渊源 “察天观象”“敬授人时” 天意可以通过天象天文“天”的外在表现 予以推出 天人之间可以类比推理的神话思维模式,构成天人合一思想的深层基础 “天” 物质之天 天空 主宰之天 天神 命运之天 天命 自然之天 天性 义理之天 天理 “人” 《周易》中“三材”的思想。它将“天”、“地”、“人”并列谓之三材, 将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天与地区分了开来;天和地作为客体,是主体认识和探究的对象 荀子认为,人之所以为天地心、为贵,是因为“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天人合一”两层意思 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 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董仲舒:“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天人合一法律观念 中国古代,法律从制定到施行整个过程,无不涉入天人合一的思想。 则天立法 则天立法 制定法律的行为本身必须遵守天道顺天时 法律的内在精神和具体内容也都必须体现天意天道 汉代以后,这一思维随着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成为论证德主刑辅思想坚实理论依据。 ? 则天立法 董仲舒《春秋寒露》:“天之道,春暖以生,下暑以养,清秋以杀,冬寒以藏,暖暑清寒,异气而同功,皆天之所以成岁也。圣人副天之所行以为政,故以庆副暖而当春,以赏副暑而当夏,以罚副情而当秋,以刑副寒而当冬,庆赏罚刑,异事而同功,皆王者之所以成德也。庆赏罚刑,与春夏秋冬,以类相应也,如合符,故曰 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 ” 五刑 中国古代刑罚体系 它的起源与五方神邸崇拜有关,所以也与则天立法的思想有关 东汉《白虎通》说了五行与五刑的关系:“大辟法水灭火,宫刑法土壅水,膑刑法金克木,劓刑法木穿土,墨刑法火胜金” 中国古代标准刑罚体系都是以五为数 刑狱时令 刑狱时令主要是指刑狱时间规则,也就是以时行刑杀戮的原则 《礼记,郊特牲》:“社,祭土而主阴气也,女神代表阴气” 违背时令的规律,也是施虐政的一种,古人意图通过停刑,停审的制度安排以维持自然秩序的和谐,并且确保政治秩序,社会秩序的和谐,从而完成天道人道的协调 易传 天地 万物 男女 夫妇 父子 君臣 上下 礼义 自然创生图式 灾异赦宥 瞿同组先生指出,“古人认为,政事不修是致灾的原因,而政事中刑杀最为不祥,其中不免有冤枉不平之狱。其怨毒之气可以上达云霄,激起神的愤怒” 所以天道对人事有某些制约作用,一旦出现灾变,皇帝往往要下诏罪己,调整政策,改善狱政,薄赋清徭,颁布赦宥诏书。? 以命抵命 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变成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一条极为古老的原则。 中国古代思想看来,人是万物之灵,与天地并重,与万物合德,构成三才。 《周易·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 “天人合一”目的 追求人的道德完善,或者说使人成为道德化,伦理化的人,它的最高道德境界就是圣人 寻求社会秩序的完美协调,从儒家思想角度看,就是实现人类社会的理想秩序,人人和睦相处的大同世界 寻求自然秩序的和谐,最终达到人社会自然秩序之间的和谐,或者说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 天人合一对我国法律的影响 “天人合一”思想决定了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取向 “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神圣性、合理性的理论依据 “天人合一”思想是形成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基本特征的哲学基础 天人合一现代意义 人类社会的法律制度,就其根本而言,并非最为理想的,他需要一种外在的规则予以制约,那么,吸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本土资源,也许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