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化”高等教育下的“精英教育”探索.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大众化”高等教育下的“精英教育”探索
摘 要: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规模上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热门专业在校人数已具相当的规模。但是“热门”专业如果“热”过头,就成了“滞销”专业。文章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探讨在“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下进行“精英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关键词: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大众教育;精英教育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等教育在规模上开始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据教育部统计,1998年,我国大陆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约为340.87万人,2008年在校大学生人数约为2 021.02万人,是1998年的5.9倍[1]。其中,我国大陆现有598所高校共设置了847个计算机专业点(包括网络工程、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等新增的目录外特色专业),在校生人数约40万,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热门”专业群体[2]3-6。但是,“热门”专业“热”过头了,就成了“滞销”专业。据统计报道,当年的“热门”专业,如法学、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目前已成为就业率排最后的几个专业。原因之一是这些专业的毕业生数量过多,造成“供求”失衡;其二是办学门槛过低,大家“一窝蜂”都来开办,造成毕业生质量良莠不齐。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下简称“教指委”)于2006年发布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该报告以“规格分类”为核心思想,鼓励不同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名称下,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并于2009年编制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
案》,将该专业分为“科学型”、“工程型”和“应用型”三个培养目标进行分类培养。
精英教育注重厚基础和宽口径,大众化教育则更强调特色和适应性。不同类型的学校培养目标的趋同性与学生在知识结构和能力上培养目标应该具有的差异性之间的矛盾,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趋同性,就要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并按照科学办学的基本思路,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规划和教育内容,以提高专业教育教学水平[2]前言。
综上所述,作为本科教育进程中的关键内容,培养方案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有必要研究新形势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本文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探讨了在“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下进行“精英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我国计算机专业办学的历史沿革
我国的专业设置始于1952年,全国高校共设本科专业215种。1963年经国务院批准,发布了《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共设专业510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共进行了3次大规模的学科专业调整工作。第一次是从1982年开始,历时5年,专业种数为671种。第二次是自1989年开始,通过修订,专业种数为504种,形成了体系完整、比较科学合理、统一规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并于1993年7月正式颁布实施。第三次是从1997年开始,于1998年7月顺利完成,专业种数由504种调整到249种[3]。这次主要是改变过去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的教育观念,确立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共同提高的人才观,使高等教育更加重视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构建起注重素质,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需要。
我国的计算机本科专业从1956年开始举办,当时,只有2所高校开办了2个专业点,在校学生约40名。在1998年的专业调整中,将“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及应用”合并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后来,经过几年的办学实践,觉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过于宽泛,不利于学生就业,于是,先后又新设置了网络工程、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等专业,这些专业都具有比较明显的专业特色和行业背景。在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就专业规模而言,计算机专业是理工类专业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排头兵。
2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改革
众所周知,数字电子计算机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它是电子学与数理逻辑相结合的产物。经过2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计算机自己的科学理论――计算机科学,其理论基础则从计算机诞生时的数理逻辑发展到以集合论、图论、数理逻辑、代数结构、组合分析等以研究离散对象为主要内容的――离散数学(其内容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在不断扩大)[4]。
与离散数学相对应的以研究连续变量为特征的数学分析,对学习计算机科学的学生提高逻辑思维、数学建模以及数学论证等抽象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数学分析与离散数学是计算机专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