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学,老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在北美华人学术精英论坛的主题发言
田国强
2006年11月19日
各位同学,老师:
非常感谢主办这次论坛的同学们,这是一个盛会。我在TAMU工作近20年,还是第一次看见有4,5个大学的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主办这样的大会,由TAMU, UT-Austin, Rice,Houston等大学的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办。我觉得论坛举办得非常成功,同时也非常感谢白教授对我的个人介绍。大会给我的演讲时间是40分钟,其中10分钟用来给同学们提问。正如白教授介绍所言,我在上海财经大学担任经济学院院长这一行政职务,其实也就是为学生打工。我想尽量在30分钟内讲完,留更多的时间给同学们提问,与你们沟通,互动。
这次论坛的主题非常好,有特色,都是同学们非常关心、涉及到自身发展的问题。上午的主题是:是否在美国当官,从事行政工作。下午的主题是:是否回国发展。个人觉得是否回国发展比是否在美国当官是一个更为重大的决定。大会的主持者希望我对这个选择给出建议,我觉得我很难给在座的各位给出一个肯定的建议。但是, 我想从三个方面谈, 希望能帮助各位对是否回国做出一个理性的、正确的、最佳的选择。我事先指出,我在这里不想唱高调,说什么在你们作选择时应大公无私,而只是希望我们的同学们今后在做事、做人、作选择时,尽可能做到于国、于民、于己、于公、于私都能照顾到。
我要谈的第一点,就是做选择时所需考虑的基本因素,也就是做选择的基本思维方式是什么。按经济学家的思维,一个人做选择的时候,总希望能做出最优选择,我也三句话不离本行。做出一个决定,是一个选择的过程,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体现,即使很多人读过经济学,在自己作选择时,却也往往忽视了最根本的选择因素。做选择时所需考虑的两个最基本因素是:自己的主观愿望或兴趣,以及客观现实约束条件。做出一个决定,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有2个因素:一是主观愿望,即经济学中所指的效用、偏好、幸福度或满意度。这个最重要的因素往往被大家忽视。经常有学生在选择博士论文的时候来问我:“田老师,哪个经济专业最火,最好找工作?什么样的论文题目在美国能找到好的工作, Pay 得高?”我觉得这些同学注重了一些外在的东西,如专业赚不赚钱,却忘记了自己是否有兴趣,在主观愿望上愿不愿意,即作选择时忘记了经济学上的所说的自己主观的偏好、幸福度或满意度。我觉得这是一个错误思维,至少是不全面地思考问题。为什么这么说?正如上午讲的,当不当官,可以选择当官或不当官。;对于回不回国的问题,可以选择回国或不回国。如去公司或做学问,或许将来能像杨振宁那样取得巨大的学术成就。或回国,像邓稼先那样为社会或国家做出巨大贡献。这样,回不回国的问题,对自己来说,就是能不能让自己更加充分地体现人生价值的问题。如何决定主要取决于自己的兴趣或幸福度这一主观想法。大家是否知道以下这一方面的数据调查?在所有的行业里面,根据满意度,自己给自己打分,哪一个行业的得分最高?答案是教授。(听众大笑)怎么会是教授?即使拿到终身教职的教授们天天也在忙,没有周末,下班后也在工作,整天可能呆在实验室,简直是Crazy,书呆子,怎么会happy? 其实,教授是最happy的,因为他们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做自己喜欢的研究,当然最happy。对于回不回国的问题,应当从兴趣、性格来考虑。
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客观现实环境是否适合你,承担风险的能力怎样,还要从长期和短期效应等多方面来考虑问题,即下面我着重要谈的第二个内容。所以回国的时候既要考虑到自己的兴趣、爱好,这个专业是不是很火,以及是否有个好心情等等。在考虑主观愿望的同时,一定还要结合客观因素——这正是我说的第二因素。借用经济学的术语,将效用和约束条件一起考虑,这样才可能有最佳选择。客观环境,就是看环境是不是适合你发展。作为过来人,我自己的经历比较复杂,工农兵学商都经历过。我以前当过工农兵,下过乡做过农民,上过工农兵大学,即工农兵学员,现在在农工大学工作。我们AM大学也有军校,我现在在这个工农兵大学工作。因此对于美国和中国双方的情况,我个人认为还是比较了解的。
第二个想谈的问题是“知彼”问题,即要对两国现实环境有一个尽可能充分的了解。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知己不知彼,一战一败;不知己也不知彼,什么事也干不成。对于回不回国这个选择做出决定,要对中国和美国的社会、学术、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环境因素通盘进行考虑。因而,做出决定前,应对客观环境和具体情况摸透。我下面提出的这些不见得给出了一个完全准确的描述,只是个人想到的一些环境因素,其他的还有待于在随后的圆桌专题上由其他几位教授补充。
我觉得,回不回国,确实是个重大的问题,也是近些年来才出现的问题,才引起大家,尤其是中国留学生的关注。我83年来美国,至今20多年了。在当时的情况下,可以说,绝大部分的学生对回不回国这个问题,答案是非常明确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