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精品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建设与实践.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北京市精品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建设与实践
摘 要 北京化工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的建设,形成了一整套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建设思路,总结出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为核心,以教材建设为手段,以提高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的建设和改革方案,强化创新意识,加强实践环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精品课程 大学计算机基础 教学改革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是通识教育必修的基础课程。北京化工大学开设本课程已有十余年的历史,每年有近三千名学生参加本课程的学习。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被评为首批校级精品课程,2006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
1 教学内容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学习后续计算机课程的必备基础,也是专业学习必要的文化基础,因此,它具有内容新颖、覆盖面广、紧密结合应用的特点。目前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系统与网络、程序设计、数据库、多媒体技术等方面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典型的计算机操作环境和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等。
为了适应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适应授课对象计算机水平逐年提高以及学生未来就业的需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年年更新,平均更新程度达到30%以上。在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时,通过课外讲座、教授讲授第一堂课等形式介绍计算机在相关学科前沿领域应用,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 教学方式
2.1因材施教的分层次教学
针对新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大的特点,我们通过网络对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的情况进行调查摸底,为学生量身制定学习计划。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利用周末为他们开设“计算机实用技术”,作为主课程的一个补充,使他们的计算机能力和水平能进一步提高;对于零起点或基础较差的学生,为他们开设“操作基础培训”课程,提高了他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保证了正常的教学进度。我校这种分层次教学,很好地解决了“吃不饱”和“吃不好”的矛盾。
2.2面向专业应用的分类教学
为了提高学生计算机实际应用的能力,针对计算机应用要求的不同,理工类和文管类专业在本课程教学时采用不同的教学大纲。即使是理工类,由于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对计算机应用的要求还是有很大差异,我们通过与专业课教师合作,确定各专业计算机应用的具体要求和授课的侧重点。如化工专业中用Excel解决优化问题以及序贯模块法的迭代计算,材料和应用化学专业用Word绘制各类工艺流程图,机电专业用Excel处理实验数据、绘制函数曲线和误差分析,管理专业进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应用等。分类教学强调计算机基础教学面向专业应用,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使计算机真正成为解决专业问题的有利工具。
2.3丰富的网站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学习的途径
由于网络教学不受时间、地点、人数的限制,我们充分利用这一工具作为对课堂教学的补充,进行认真规划和建设。目前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站资源丰富,登录网站可见如图1所示。
网站上统一的教学文件,既规范教学,又便于查阅。学生可以自主测试,随时掌握自己的学习状态;作业的布置和提交均在网上进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网上互动相得益彰。
网站中的“讨论区”,类似于BBS,老师和学生均可以参与提问和回答。教师在课程网站中还可追踪学生的学习情况,查看访问网页的频次,点击页面的次数及停留时间,为教改进行粗略的数据统计,为教师总结、修改课程内容提供依据。
教学资源网络化,支持启发式、自主式、任务驱动式、互助式、讨论式学习等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课后学习的能力,改变了学生与教师沟通时间上的限制,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2.4考试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目前,课程最终成绩由计算机基础知识、上机操作和大作业三部分组成。
(1)操作部分分段考核,只计成功,不计失败
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提前申请上机操作考试,通过后,这部分成绩计入期末总成绩。如未通过,可下一次重新申请。在我校每学期上机操作部分的考核安排2~3次。
(2)增加大作业权重,发挥学生的潜质,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
课程中的大作业由3~5名学生组成小组完成,老师给出要求,学生确定主题及实现方法,最后学生走上讲台讲解。这种方式锻炼了学生的收集和组织信息、活学活用及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团结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相对评分制度激励学习竞争
我们在2004、2005两个年级均采用相对评分制度,即把考核的三部分成绩累加,学生按成绩排序,确定合理的分数段比例。这样做的优点是:学生的成绩具有明显的可比性,激励了学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