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doc

发布:2017-02-12约8.3千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以前所学性状如水稻的梗与糯,豌豆种子的圆与皱等。相对性状差异明显,一般没有过渡类型,这种变异为不连续变异,呈不连续变异的性状叫质量性状。 通常把差异不明显的变异叫连续变异,呈连续变异的性状叫数量性状。如作物的产量、成熟期,棉花的纤维长度等。 数量性状的遗传要比质量性状复杂得多,它是由多对基因控制的,而且它们的表现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则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小),同一品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数量性状的表现会有很大的差别。因此,研究数量性状的遗传时,往往要分析多对基因的遗传表现,并要特别注意环境条件的影响。 第一节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 一 数量性状的遗传特点 艾默森(R.A Emerson)) 1、特点: 第一 是连续变异,数字表示 第二 表型易受到环境影响 P1 P2、F1每个群体所有个体基因型都相同但个体有差异,如F19—15cm,F2群体个体基因型不同,变异是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结果。 2、 数量性状的表型在统计学上的特征 (1)两个纯合亲本杂交,F1往往表现为中间类型; (2)F1和F2的平均表现接近,但F2的变异程度大于F1; (3)数量性状的表型特征体现在群体而不是个体; (4)表型变化服从于正态分布。 二、数量性状遗传的多基因假说 (一)小麦粒色杂交 1909年尼尔森(Nilsson)实验:小麦子粒颜色硬质多为红粒,粉质多为白粒。 红粒×白粒 红粒 红粒(浅红,最浅红):白=3:1 红粒×白粒 红粒 红粒(深红,中红,浅红,最浅红):白=15:1 红粒×白粒 红粒 红粒(最深红,暗红,深红,中红,浅红,最浅红):白=63:1 解释:用R1r1,R2r2,R3r3表示小麦红粒白粒。假设R为控制红色素形成的基因,r为不能控制红色素形成的基因。R1R2R3为非等位基因,其对红色素的合成效应相同,且为累加效应。 (1) 红粒r1 r1r2 r2R3R3 × 白粒r1 r1 r2 r2r3 r3 红粒r1 r1r2 r2R3r3 2R 1R1r 2r 浅红 最浅红 白(3种) (2) 红粒r1 r1R2 R2 R3 R3 × 白粒r1 r1r2 r2 r3 r3 红粒r1 r1R2r2R3r3 4R 3R1r 2R2r 1R3r 4r 深红 中红 浅红 最浅红 白(5种) (3) 红粒R1 R1R2 R2R3 R3 × 白粒r1 r1 r2 r2 r3 r3 红粒R1r1R2r2R3r3 6R 5R1r 4R2r 3R3r 2R4r 1R5r 6r 最深红 暗红 深红 中红 浅红 最浅红 白(7种) F2表型的类型:2N+1种,频率(1/2R+1/2r) (二)多基因假说: (1) 数量性状是由多对基因控制的,每个基因对表型的影响或作用微小,把这些控制数量性状作用微小的基因叫微效基因。把控制质量性状的基因相对应地叫做主基因。 (2)等位基因之间不存在显隐性,大写代表增效,小写代表减效。 (3)控制同一数量性状的非等位基因之间的效应相等,各基因的作用是累加的,呈剂量效应。 (4)基因传递符合孟德尔方式 三、 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 (一) 相同点 ①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都是生物体表现出来的生理特性和形态特征,都属性状范畴,都受基因控制。 ②控制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的基因都位于染色体上。它们的传递方式都遵循孟德尔式遗传,即符合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和连锁互换规律。 (二)不同点 ①质量性状差异明显,呈不连续变异,表型呈现一定的比例关系,一般受环境的影响较小。而数量性状差异不明显,呈连续变异,表型一般不呈现一定的比例关系,一般受环境的影响较大。 ②质量性状受单基因控制(注意与多因一效含义不同),每个基因效应大,受环境影响小,数量性状受多基因控制,每个基因效应小,受环境影响大。 (三)联系 ① 有些性状因区分的标准不同而不同,可以是质量性状又可以是数量性状。如小麦粒色,非此即彼即质量性状,若测其含红色素多少则为数量性状。 ② 有些性状因杂交亲本相差基因对数的不同而不同(相差越多则连续性越强)。 ③ 有些基因既控制数量性状又控制质量性状。 例白三叶草中,两种独立的显性基因相互作用引起叶片上斑点的形成,这是质上的差别,但这两种显性基因的不同剂量又影响叶片的数目,这是量上的差别。 ④ 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和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可以连锁、互换、自由组合。 菜豆种皮有紫、白,紫对白显性。紫(PP)与白(pp)杂交,F2紫白比例为3:1,属质量性状;但称不同颜色种子质量时,PP30.7厘克,Pp28.3厘克,pp26.4厘克,属数量性状。紫白基因与种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