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第五章生产理论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五章 生产理论 本章思路: 生产与生产函数 短期生产函数 长期生产函数 规模报酬 第一节 生产和生产函数 一、厂商的定义及法定组织形式 1.单人业主制 2.合伙制 3. 公司制 二、生产要素(production factor) —— 为了生产而投入的人力或物力,称为“生产要素”。 1、劳动(L) 2、资本(K) 3、土地(N) 4、企业家才能(E) 三、生产函数(productionfunction) —— 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及其组合与所能生产出来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公式:Q = f(L,K,N,E) Q = f(L,K)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技术系(technologicalcoefficient): —— 各种产品生产中投入的各种要素之间配合的比例。 固定技术系数——固定比例生产函数 可变技术系数——可变比例生产函数 四、生产时期 短期:指时间短到厂商来不及调整生产规模来达到调整产量的目的,而只能在原有厂房、机器、设备条件下来调整产量。 长期:指时间长到可以使厂商调整生产规模来达到调整产量的目的。 第二节 短期生产函数 —— 一种要素的合理投入问题 本节分析在一种要素可变的条件下,投入与产量之间的关系。此时企业处于短期生产状态。 设此时生产函数为:Q = f( L,K ) 即资本量不变,总产量只取决于劳动量L。 一、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The 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 1、定义: —— 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连续地增加某一可变投入,其边际产量最终会递减而且可能成为负数。 2、条件: 第一,技术条件不变 第二,只适用于短期生产函数 第三,随着可变生产要素的增加,边际产量依次经历递增、递减甚至为负数的过程 第四,先后投入的要素是同质的 第五,是建立在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但仍然普遍适用于各行业 特写:三季稻不如两季稻 1958年“大跃进”是一个不讲理性的年代,时髦的口号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于是一些地方把传统的两季稻改为三季稻。结果总产量反而减少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是因为违背了一个最基本的经济规律: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两季稻是农民长期生产经验的总结,它行之有效,说明在传统农业技术下,固定生产要素已经得到了充分利用。改为三季稻之后,土地过度利用引起肥力下降,设备、肥料、水利资源等由两次使用改为三次使用,每次使用的数量不足。这样,三季稻的总产量就低于两季稻了。群众总结的经验是“三三见九,不如二五一十”。 二、短期生产函数中资源的最优配置 (一)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1、总产量:指投入一定量的生产要素以后,所得到的产出量总和,记为TP。 2、平均产量:指平均每单位生产要素投入的产出量,记为AP。 3、边际产量:指增加或减少1单位生产要素所带来的产出量的变化,记为MP。 4、TP、AP与MP间的关系: 若生产函数为: 劳动的平均产量为: 劳动的边际产量为: 用图形表示的三者关系: (二)、一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 —— 生产三阶段: 可见,理性厂商必然要在第二区域生产。这一区域为理性生产阶段,又称经济区域。 此时,生产者究竟投入多少可变要素,生产多少,还要取决于成本函数。 第三节 长期生产函数—— 可替代的两种可变要素的最佳组合规律 本节分析两种要素变化时的最优组合问题。此时,厂商有足够的时间改变固定生产要素(K)的投入量来调节生产,处于长期生产状态。 此时生产函数为:Q = f(L,K) 一、等产量曲线(isoquant) 1、前提: 生产函数中只有两种可变投入要素; 总产量保持不变; 资本和劳动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替代关系。 2、定义:表示其他条件不变时,为生产一定的产量,两种可变生产要素之间的各种可能组合性组合的轨迹,也称为生产无差异曲线。 等产量曲线的图示: 3、特点: (1)密集性 (2)有序性 (3)斜率为负值 4、脊线和生产区域 脊线: —— 把不同等产量曲线斜率为负的一段两端连接起来的两条线。 “脊线”表明生产要素替代的有效范围,厂商只会在脊线范围内从事生产。又称生产的经济区域。 5、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 (marginal rates of technicalsubstitution) (1)定义: MRTSLK 表示在保持产量一定时,增加一单位劳动投入量,必须放弃的资本投入量,也即资本与劳动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