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中生物教学改革(生物论文).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中生物教学改革
加快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中学生物学教育的素质观是培养具有一定生物学素养和综合素质,具有广泛适应能力并具有一定创造性的人。从这样的素质观入手进行生物教学改革是每位生物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
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平等性”,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生物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首先要强调普及意识。现实中,由于学生的智力结构、思维习惯、知识积累等因人而异,在学科考试成绩上不可能齐头并进,甚至相差悬殊,这样就出现了学习成绩“优秀生”和“学困生”之分。搞好“学困生”的教育是面向全体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1.增加感情投资,注重“学困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开发。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才的成长中,智能因素的差异只是一个基本条件,而不是唯一条件,除智能因素外,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长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它是智能发展的动力因素。“学困生”与“优秀生”的差异并不仅在于智力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自信心、坚持性及学习习惯等非智力因素。为了加快后进生的转化,我利用课下时间走近他们,同他们谈生活、谈理想、谈志趣,从生活上关心他们,了解他们的心理动向,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课堂上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使之产生成功的情绪体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2.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注重因材施教
应该承认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是普遍的、绝对的,每个人都有与他人不同的个性特点。所以要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只有因材施教。我在处理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时,先根据教学大纲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学案,注重分层作业的设计和分层评价基制,使不同层次的同学都得到被鼓励和被要求的评价。
二.以育人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1.德育教育渗透到生物教学的各个环节
良好的品德是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和谐生活、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健康向上的人生观是教育的重中之重。高中生物教材在这方面的内容非常丰富、生动。例如,通过认识和理解“生物和环境的辨证发展”的观点,可以让学生明确“科学发展观”,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通过了解基因工程、克隆原理、生物武器等现代生物技术的原理和过程,可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伦理道德观;通过对沃森和和克里克、孟德尔、达尔文等生物学家的艰辛而坚定的科学探索之路的了解,可以让培养学生为理想努力奋斗的坚强意志等等。可以说每一节生物专题都是德育教育的素材,充分挖掘这些教育素材,将德育教育贯穿在生物教学的全过程。
2.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开发创造力,培养创造型人才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在实验课上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他们在动手中善于求异,创造新的方法;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要创设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有的放矢地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科学实验方法。有时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验,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并让他们认真观察,认真记录。调查表明,100%的学生喜欢自己独立完成实验,通过他们亲自触摸、观察、实验,使感观协同作用,手脑并用,思维活动程度大大增强。此外,还可以带领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组织生物兴趣小组。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研究。让他们自己动脑设计,亲自观察记录,调查统计,以调查报告、小论文的形式得出自己的结论。重视实验教学,创设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总之,在开发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过程中,我欣喜地发现,课堂教学比以前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倍增,智能潜力得到开发,在学习活动中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不断产生新的设想。这仅仅是“近利”,我想,真正的收获是在几年后,我们培养的学生不再是“书橱”,而是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创造型的人才。
3.在生物教学中,注重美、体、劳等方面的教育
素质教育强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渗透德育,强调创新,还要促进学生的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在生物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自然、生物的形态美和结构美的认识,使学生提高情趣,陶冶性情,从而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命。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生理和营养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学会科学锻炼、营养饮食等等。
三.??? 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之主动发展
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参与意识,独立思考和创新才能。有效的主体参与能提高学生自主活动的质量,充分发挥其自学能力,从而发展创造力。教学中,我奉行“主体参与,分层优化,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教学原则。例如,在讲伴性遗传时,我先用了一个故事做引导:有一个小男孩摘西红柿时,经常把生的也摘回来,为此经常受到他母亲的责怪,后来经过检查证实,他患的是一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