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装箱电子标签系统应用的启示.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集装箱电子标签系统应用的启示
摘要:集装箱运输高效、便捷但安全性也引起了港口和航运界的高度关注,现代集装箱物流迫切需要一种能实时记录箱、货、流信息,自动记录开关箱的时间和地理位置,可对未授权的操作进行实时报警,并对不安全事件进行跟踪追溯的智能化电子标签系统。在上海港务集团副总裁包起帆带领下,一种符合要求的电子标签系统已开发完成,并投入实船运营。只要在集装箱上贴上电子标签,在港口的道口和桥吊上安装专用读写器,则集装箱从过道口、进场、装船、到港、卸船、离港的信息都实时传输到服务器和网站。,在第105届巴黎国际发明展览会上,上海港一个名为集装箱电子标签装置的项目一举摘得发明金奖。当时法国评委会主席甚至预言,这项发明将引发一场改变人类运输方式的革命。三年过去了,这块巴掌大小的红匣子,不起眼地挂在集装箱的门栓上,就是这个电子标签正在引发一场运输革命。其中原理说来简单,红匣子中的芯片几乎储存了集装箱的所有信息:货物名称、件数、起运港、目的港、船公司、货主等。集装箱经过港区道口,或者在码头被装上货轮时,电子标签都会自动将最新状态发送到服务器,而货物主人只要登陆互联网,就能实时掌握集装箱的动向。集装箱是国际物流的主要运输装备,国际货运的90%通过集装箱运输完成,全世界港口集装箱贸易在2002-2006年平均增长率都保持在10%以上 2005年亚洲18个国家和地区发往美国的集装箱数量达1288.1万个标准箱。其中,来自中国的为776.1万箱,占亚洲整体比重达60.3%来自日本的为87.3万箱。同时,美国发往亚洲的集装箱数量达454.8万箱,发往中国的为166.7万个标准箱。中国沿海主要港口2005年的集装箱吞吐量达到6700万TEU,香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在2000万TEU。2006年,全球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21亿TEU中国沿海主要港口(含香港)集装箱吞吐量已经超过1个亿。2007年上半年,在中国、欧盟、日本以及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强劲发展的推动下,国际航运市场和集装箱市场需求旺盛,国内很多箱厂的生产满负荷运转,全行业对市场前景充满了乐观。但是,在市场繁荣的背后隐着危机。世界经济在持续四年的繁荣后,调整和转弱的风险逐渐加大,自2007年下半年至今,美国经济的降以及当前全球股市的大幅波动已经发出了预警信号,世界经贸的发展的不确定性不断增加。行业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不能仅仅看到当前市场需求旺盛和订单充足,而忽视了风险。此外,我国的宏观调控、高位徘徊的国际原油和原材料价格、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地缘政治风险等诸多因素也威胁着世界经济和贸易的稳定发展。未来,一旦不确定因素及其风险累计到一定程度,市场调整就将开始。进入2008年9月以来,美国金融市场风云再起,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破产、美洲银行收购美林集团、AIG集团陷入危机,强烈震撼了美国金融市场,并在国际金融市场掀起滔天巨浪,旷日持久的美国次贷危机转化为严峻的世纪性金融危机。由于这场金融危机仍处于持续发展中,金融市场瞬息万变巨大的不确定性笼罩全球2008年全球十大集装箱港口吞吐量排名从表可以看出,2008年全球十大集装箱港口吞吐量前5名的座次没有发生变化。而10名发生很大的变化。2007年还排在前十位的高雄港(台湾地区)和汉堡港(德国)都已经滑落到前十名以外。而2007年排名第11和12位的宁波港和广州港,则分别上升了三位和五位,使得前十名榜单中来自中国大陆的港口数量增加到了五席。从增幅数据来看,上表的前五名港口的吞吐量增幅与过去几年相比,增幅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回落。其中新加坡港和上海港从过去几年的连续双位数增长下降为7%左右的增长。尽管如此,头两名在前五名中增速仍然属强劲。而位居三、四、五名的香港、深圳和釜山全年的吞吐量增幅居然都不超过2%,可见2008年的海运业务已经是秋风瑟瑟从总体上来看,中国的港口吞吐量仍处于上升通道之中。尤其是榜单以外的第二、第三梯队的中小型港口,继续保持双位数的增长。特别是在国内排名第九和第十的连云港、营口港继续保持集装箱年吞吐量增长50%左右的高速。而随着天津滨海新区和北部湾进入大开发周期,环渤海湾地区和北部湾地区的港口,未来发展潜力不容小觑。2008年,欧洲集装箱吞吐量排名第一的鹿特丹港被迪拜、广州和宁波集体超越象征着这个曾经的全球大港已经不可避免的失去其历史上的辉煌。这也是继美国港口从榜单中消失之后,最后一个停留在前十位的欧洲港口毫无疑问,全球港口海运业务重心已经转向亚洲,尤其是东亚,更具体讲,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外贸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国集装箱运输突飞猛进2007年,是中国集装箱运输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2007年中国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13亿TEU,首次突破一亿大关,比2006年增长22.3%。其中,沿海港口完成1.05亿TEU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