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消费者行为理论(效用理论).ppt

发布:2019-01-27约2.34万字共12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关于偏好问题 凸状偏好 非凸状偏好 凹状偏好 。 Y X (X,Y) 。 Y X (X,Y) 。 X Y (X,Y) (X,Y)为平均消费束 1、(1)Pe=6,Qe=20;(2)Pe=7,Qe=25;(3)Pe=5.5,Qe=22.5 2、(1)Ed=1.5;(2)Ed=0.667;(3)相同 3、(1)Es=1.6;(2)Es=1.6;(3)相同 4、(1)a,b,c三点的弹性相同;(2)EdaEdfEde 5、收入弹性为0.5 6、需求价格弹性为N;需求的收入点弹性为1 7、5 8、(1)2.6%;(2)11% 9、(1)Ea=3,Eb=5;(2)1.667;(3)正确 10、关键在于构造二商品间的函数关系。 * * * * * * * * * 幸亏我们生活在一个收益递减的世界里? 收益递减是一个普遍规律,在生产领域和在消费领域它都起作用。它的表述是: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投入增加并不能使我们得到的产出成比例增加,而呈递减规律。譬如在一块土地上增加化肥的投入,所增产的粮食呈递减趋势。到最后,终会达到一点,由于施肥太多,化肥非但不能增产反而造成减产。如果收益不递减,我们可以放弃其他的耕地,专耕一块土地,仅靠不断增加化肥就可满足全世界人口所需的粮食。这显然是荒谬的,上面说的是在生产领域,在消费领域也这样。肚子饿了吃一口馒头得到很高的享受。可是吃得多了,这种享受的感觉将减退,这也是产出不可能始终与增加的投入成正比的规律在起作用。设想如果收益不是递减而是递增,这将出现什么现象?吸毒就接近于收益递增,因为毒吸得越多越上痛。换言之,与其他消费相比较,益发觉得毒品给人的享受超过了其他的各种享受。所以吸毒的人会卖掉家产,抛妻弃干,宁可食不充饥,衣不蔽体,毒却不可不吸。如果全世界的人都接受了吸毒,一切的人都将忙于种毒品,收毒品,运输毒品,加工毒品,分配毒品,不会有任何人士从事任何其他的活动。这将是一个疯狂的世界。所以说,幸亏我们生活在一个收益递减的世界里。 说到这里,我们忽然懂得了何以经济发展要有适当比例。从理论上分析,说到底,是收益递减律在起作用。相反,如果收益不递减,而是永远成比例,甚至还递增,我们就会面临一个疯狂的世界,全世界的人醉心于单一的消费,而且这种消费由一种极端畸型的方式在生产,譬如全世界只种一块地。然而收益递减律无法用任何逻辑的方法加以证明,所以它只能当作经济学中的一条公理被接受。所谓公理,就是一种假定,从来没有被任何事实所否定,虽然它不能用逻辑方法来证明,却能广泛地被接受。 传统的政治经济学中似乎坚持了经济发展要有比例的理论,然而又否定了收益递减律。从表面上看,这种立场并无什么矛盾,但从深层次分析,这种立场是荒唐的。 (茅 于轼,1994年8月25日) * * * 1857年,德国统计学家恩思特·恩格尔阐明了一个定律: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这一定律被称为恩格尔定律,反映这一定律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其公式表示为: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 恩格尔定律用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来说明经济发展、收入增加对生活消费的影响程度,揭示了居民收入和食品支出之间的相关关系。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2000年,我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首次低于50%。据预测,到2005年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将由目前的46.4%下降到35.9%,农村居民将由目前的55.1%下降到45.8%。到2005年食品消费支出比重占全国居民消费的42%,仍为居民消费比重之首。 浙江 省的“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由1995 年的47.1%降到2000年的39.2%;农村居民由1995年的50.4%下降到2000年的43.5%。衣 着支出比例,城镇居民由1995年的11.5%降低到2000年的8.1%;农村居民由6.6%下降到 5.2%。五年中食品和衣着占总消费的比例城镇居民下降了11.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下降了 8.3个百分点。交通通信支出比例城乡居民分别上升了3.1和5.3个百分点;文化、娱乐、 教育、旅游消费比例城镇居民从1995年的8.0%上升到2000年的13.1%,农村居民从6.9% 提高到10.2%。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例,城镇居民 由1995年的3.7%上升到2000年的7.7%,农村居民由3.2%上升到6.2%。 ???? 四、需求曲线的推导(图1 ) o U1 U2 U3 A B0 E0 Y0 X Y E1 E2 B1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