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植入剂在直肠癌根治术中应用可行性探讨.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抗肿瘤植入剂在直肠癌根治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探讨 [摘要] 目的 探讨术中植入抗肿瘤植入剂在直肠癌手术治疗中的可行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莒县中医院收治的60例接受直肠癌手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中是否植入抗肿瘤植入剂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不良反应、术后近期治疗效果及远期治疗效果。 结果 两组患者的一般手术情况、不良反应和术后近期治疗效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远期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 The long-term effec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年龄30~60岁;②直肠是原发病灶部位;③仅存在单一病灶部位;④患者术前无明显肝肾功能异常;排除标准:①肿瘤已广泛扩散;②伴有重要器官严重合并症;③曾患有其他肿瘤疾病;④氟尿嘧啶过敏者
1.3 方法
1.3.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直肠癌根除术,即采用腹部正中或左旁正中切口入膜,先将患者直乙结肠左侧系膜进行分离,再分离右侧系膜,于腹膜的折返处会师,并对肠系膜下方血管根部进行结扎,以完整切除原发性肿瘤作为手术原则,切除过程中保证肿瘤远端至少有2 cm安全切缘,使用TME术式对肿瘤的淋巴引流区进行清扫,在保证患者肿瘤完全根治的基础上尽可能保留患者泌尿生殖功能和肛门括约肌功能,术中严格执行无瘤原则,肿瘤标本取出时注意保护手术切口,术后常规缝合手术切口,并留置引流管。观察组患者采用术中植入抗肿瘤植入剂进行辅助治疗,即采用氟尿嘧啶植入剂(管剂, 芜湖先声中人药业有限公司,规格0.1 g,批号20110704,观察组患者在完成直肠癌手术后将600 mg氟尿嘧啶植入剂分4~6点分别均匀植入患者的瘤床、肠系膜血管根部和相应的淋巴引流通路中,每一个植药点的植入量不超过150 mg,每个植药点距离吻合口的距离应3 cm[3]。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常规直肠癌根治术,且两组患者术后均依据NCCN直肠癌治疗规范进行术后的辅助治疗,并对患者疾病的转归情况进行随访。 1.3.2 评价指标 以两组患者的一般手术情况、毒副作用、术后近期治疗效果及远期治疗效果作为观察指标,其中手术情况考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毒副作用主要考察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前后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肌酐含量和谷丙转氨酶(ALT)含量的变化;术后近期治疗效果主要考察术后排气时间、进食时间、尿管留置时间、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4周内并发症发生率(吻合口漏、腹膜炎、切口感染和肠梗阻);远期治疗效果考察患者接受治疗12个月后血CEA升高、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和死亡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RBC、WBC、肌酐和ALT含量变化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值均没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的WBC、肌酐和ALT含量均明显高于治疗前,观察组:t(WBC)=-10.034,P=0.000;t(肌酐)= -4.437,P=0.000;t(ALT)=-6.934,P=0.000;对照组:t(WBC)= -11.455,P=0.000;t(肌酐)=-3.887,P=0.000;t(ALT)= -6.872,P=0.000;但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术后近期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一般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病率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患者术后远期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CEA升高例数、局部复发例数及远处转移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说明术中植入氟尿嘧啶植入剂操作较为方便、安全,不会增加手术难度。两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值均明显高于术前,这是由于患者术后的应激反应和炎症反应所致,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术中植入氟尿嘧啶植入剂不会增加患者术后的炎症反应。两组患者术后肌酐、ALT含量明显高于手术前,可能与手术对组织的损伤、药物使用有关[15],但是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肝肾功能异常,这与王霁[12]、尹会义等[13]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了术中植入氟尿嘧啶植入剂的安全性。两组患者术后身体恢复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进一步说明了氟尿嘧啶植入剂使用的安全性,不会对患者术后身体身体恢复产生不良影响。CEA是临床上预测直肠癌预后和复发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