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冰川的地质作用ppt课件.ppt

发布:2017-05-28约2.01千字共5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章 陆地流水的地质作用 第一节、暂时性流水的地质作用 第二节、河流的地质作用 第三节、地下水的地质作用 第四节、冰川的地质作用 第五章 海洋及湖泊的地质作用 第六章 风的地质作用 第七章 成岩作用与沉积岩 冰蚀谷(U型谷) Erratic-Alberta, Canada 終 碛 鼓 丘(美国威斯康星州) 挖掘 磨蚀 4、冰川的地质作用-刨蚀作用 冰蚀地貌 冰蚀谷 角峰 刃脊 冰斗 冰斗:冰蚀谷顶端的半圆形 洼地 冰蚀谷:又称“U形谷” 角峰:三个以上冰斗所夹的 尖锐孤峰 刃脊:两个 冰斗或两个冰蚀 谷之间的尖锐山脊 冰斗 角 峰 冰斗 冰斗 刃脊 U型谷 角峰 4、冰川的地质作用-搬运与沉积作用 两种搬运方式: 推运-岩屑被前进的冰川前端推移 (“推土机”) 载运-岩屑夹杂在冰川内部或位于冰川表面随冰川一起 运动 (“传送带”) 载运是冰川搬运的主要方式 - 搬运力巨大 (冰漂砾) - 冰运物大小混杂、磨圆度低 冰漂砾 岩石成分与所在地附近的基岩不同 冰漂砾 4、冰川的地质作用-搬运与沉积作用 冰川沉积物-冰碛(音:qi) 終碛(堤):堆积在冰川前 端的弧形垅岗 底碛:冰床上广泛 堆积的冰碛层 鼓丘:平行分布的 梭形冰碛丘 4、冰川的地质作用-搬运与沉积作用 鼓丘 形成于大陆冰川終碛的 内侧. 因冰川过载或冰床上基 岩阻挡,冰运物停积 而成. 成群出现;长轴平行冰 川流向,尖锐端指向 冰川运动的前方. * * (二)主要的岩溶地形 溶沟和石牙 ---- 漏斗 落水洞 溶洞 ---- ---- 喀斯特地貌的发育过程 一个旋回! 石牙、石林 漏斗 落水洞 溶洞 天生桥 孤峰 溶洞滴石→富含Ca(HCO3) 2 的地下水,在压力骤降,温度升高 情况下发生反应→流水中的CaCO3沉淀 溶洞滴石 石钟乳 石笋 石柱 第二篇 地表动力地质作用 第四节、冰川与冰川作用 六、冰川与冰川作用 什么是冰川 冰川的形成与分布 冰川的类型 冰川的地质作用 冰川:陆地上终年缓慢流动的巨大冰体。 1、什么是冰川? 水圈和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 占据着陆地面积的 10% (1630 万km2) - 若现代冰川全部溶化,海平面将上升 66米 高纬度地区和中、低纬度高山地区地表变化的主要营力 2、冰川的形成与分布 形成于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的界线(雪线)以上的地区 - 高纬度地区(占99%) - 中、低纬度高山地区 地极 两极地区 0-600m 阿尔卑斯山 2800m 温带地区 1000-5000m 东南亚和 喜马拉雅山 4500-6000m 南美 安第斯山 热带地区 5000m 中非 (乞力马扎罗山) 5500m 赤道 雪线高度的变化 现代冰川的全球分布 南极冰川 从雪到冰 从雪到冰 积聚 压实 重结晶 新雪(雪花) 粒状雪 粒雪 冰川冰 从雪到冰 新雪 粒状雪 粒雪 冰川冰 空气 空气 空气 空气 积聚 压实 重结晶 显微镜下的 冰川冰晶 3、冰川的类型 山岳冰川 中、低纬度的高山区 沿沟谷向下流动 面积小,厚度薄 大陆冰川(冰盾、冰盖) 高纬度和极地地区 冰由一个或数个积雪中心向四面流动 分布面积广,厚度巨大 山岳冰川(美国Denali国家公园) 3、冰川的类型 内部塑性流动 山岳冰川的流动 底部滑动 冰裂隙 总移动 裂隙带(40m±) 冰裂隙 冰裂隙 3、冰川的类型 冰运动的流线 积雪中心 冰川横剖面 冰川最厚处 大陆冰川的流动 3、冰川的类型 南极冰盾: 1250万 km2 最厚处达 4 公里 地球上冰川冰总量的85% 地球上淡水总量的65% 格陵兰冰盾: 170万 km2 厚3.2 公里 地球上冰川冰总量的10% 地球上两个最大的大陆冰川 南极冰盾 南极冰盾的厚度 大西洋 太平洋 印度洋 格陵兰冰盾的厚度 巴芬湾 北冰洋 大西洋 冰川的地质作用 刨蚀作用 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 4、冰川的地质作用-刨蚀作用 两种方式: 挖掘 –冰川在流动时将冰床底部及两侧岩石掘起 并带走 水渗入岩石,结冰,使基岩发生机械破裂。冰川将岩石碎块掘起 岩石碎块被沿冰川底部拖带走 冰川运动方向 冰川的地质作用-刨蚀作用 两种方式: 磨蚀–冰川在流动时以冻结在冰川内的岩屑为工具,对 冰床底部及两侧岩石进行磨蚀 磨光面(冰溜面) 冰擦痕 (可指示冰川运动方向) 磨光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