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马铃薯脱毒组培苗繁育操作技术规程.docx

发布:2025-02-16约1.1万字共2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

DB5301/TXXXX—XXXX

马铃薯脱毒组培苗繁育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组培室的要求,脱毒材料的选取、无菌苗培养、茎尖脱毒与培养、病毒和品种真实性鉴定及组培苗扩繁等技术操作规程。

本文件适用于马铃薯脱毒和脱毒组培苗的扩繁。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9375—2012

马铃薯脱毒试管苗繁育技术规程

GB/T29378—2012

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技术规程

NY/T401—2000

脱毒马铃薯种薯(苗)病毒检测技术规程

NY/T1963-2010

马铃薯品种鉴定

DB53/T331—2010

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GB/T29375-2012和DB53/T331-2010界定的和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GB/T29375-2012和DB53/T331-2010的部分术语和定义。

3.1

脱毒

应用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技术,脱去主要危害马铃薯的病毒和类病毒。[来源:DB53/T331—2010,术语定义3.1]

3.2

叶原基

在茎尖生长点的基部形成的突起。

[来源:GB/T29375—2012,术语定义3.1]

3.3

茎尖

芽顶端部分(0.1mm~10mm)其中包括分生组织(0.05mm~0.1mm)及芽原基和正在生长发育的叶原基。

[来源:GB/T29375—2012,术语定义3.2]

2

DB5301/TXXXX—XXXX3.4

茎尖分生组织

茎部位具有持续或周期性分裂能力的细胞群。[来源:GB/T29375—2012,术语定义3.3]

3.5

离体培养

从植物体分离出符合需要的器官、组织、细胞、原生质体等,通过无菌操作,在人工控制条件下进行培养以获得再生的完整植株或生产具有经济价值的其它产品的技术。

[来源:GB/T29375—2012,术语定义3.4]

3.6

外植体

指从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上取下用作离体培养材料的器官或组织的片段。3.7

无菌苗

指在无菌条件下,将马铃薯块茎芽或者大田马铃薯健康植株上的顶芽、腋芽或茎段按外植体的消毒流程进行严格的消毒后,接种在MS培养基或加激素的MS培养基上,在人工控制条件下培养获得的无菌完整植株。

3.8

脱毒核心苗

应用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技术获得的,经检测确认不带马铃薯卷叶病毒(PLRV)、马铃薯Y病毒(PVY)、马铃薯A病毒(PVA)、马铃薯X病毒(PVX)、马铃薯M病毒(PVM)、马铃薯S病毒(PVS)等病毒和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PSTVD)、不带任何细菌和真菌,经试种观察具有原品种典型性状的脱毒苗。

3.9

基础苗

由核心苗繁殖的、经检测无病毒和类病毒的脱毒苗。

4组培室的要求

4.1组培室布局

组培室建设时周围应无污染源,与大田生产隔离,选择向阳、通风、干燥、清洁的环境。应设置清洗室、配制室、灭菌室、无菌贮存室、缓冲间、更衣室、接种室、培养室等功能区,并应相互隔离。各功能区布局应遵循方便消毒、减少污染的原则。

培养室可采用人工光源和全自然光两种,采用全自然光时,培养室宜选用玻璃或阳光板建设,配备水帘和风机等降温设备,水帘外应加挂60目网纱;门口要建缓冲间,缓冲间地面应设置消毒槽。

组培室各功能间布局见图1。

3

DB5301/TXXXX—XXXX

图1组培室各功能间布局平面示意图

4.2设施、设备及药品

4.2.1生产组培苗的设施、设备见附录A。

4.2.2生产组培苗的试剂见附录B。

4.3培养基配方

4.3.1无菌苗培养基配方见附录C。

4.3.2茎尖培养基配方见附录D。

4.3.3脱毒苗扩繁培养基配方见附录E。

4.3.4核心苗保存培养基配方见附录F。

4.4卫生要求

4.4.1基本要求。组培室各功能间应保持干净、整洁,每周用0.1%的优氯净擦拭工作台面、窗台及拖地面。

4.4.2接种室。应定期使用0.25%~1%新吉尔灭擦拭窗台、小推车等,用0.1%的优氯净擦拭地面,

隔天开启紫外灯,每次40min~60min。

4.4.3培养室。应定期使用0.25%~1%新吉尔灭擦拭培养架和窗台,用0.1%的优氯净擦拭地面。每

周开紫外灯1次~2次,每次40min~60min。

4.4.4超净工作台。每次使用前,应提前打开风机和紫外灯30min。接种时关闭紫外灯,用75%酒精

擦拭工作台面及内壁。每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