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进展.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进展 12组 王英萍 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elivery System,TDS)或称经皮治疗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TIPS)是指通过皮肤给药,使药物以恒定或接近恒定的速度透过皮肤,进入体循环以实现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种给药途径。 透皮吸收促进剂(penetration enhancers,PE)是指能够降低药物通过皮肤的阻力,加速药物穿透皮肤的物质。 作用机制 目前对于透皮吸收促进剂的作用机制和效果讨论多集中于5个方面,其中Megumi提出的改变皮肤角质层细胞排列作用的理论更为多数人所认可。 1、改变皮肤角质层细胞排列作用Megumi认为,位于类脂基质层结构中的腔隙象征着可渗透的微观区域。正常情况下,这些腔隙微小,独立于角质细胞间隙中,在此状态下,药物进入角质层的渗透性很低。但在渗透促进剂的作用下,这些腔隙膨胀、扩展并使相邻的腔隙融合,最终形成网状的腔隙系统,构成渗透路径,从而有利于物质分子通过角质层。 2、影响皮肤角质层水合作用促进剂能提高皮肤表面角蛋白中含氮物质与水的结合能力,提高角质层的水合作用,便于药物分子穿透,从而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 3、溶解皮脂腺管内皮脂的作用促透剂可渗入皮肤皮脂腺管内,溶解皮脂或腺腔壁上皮脂性分化细胞,降低皮脂腺管内的疏水性,使皮脂腺成为离子型药物透过皮肤的主要通道。 4、扩张汗腺和毛囊开口的作用促透剂通过膨胀和软化角质层,使汗腺、毛囊的开口变大,有利于药物通过而促进药物透皮吸收。 5、抑制局部血液流速,增加局部药物浓度某些促透剂在促进药物透皮的同时抑制血液流速,使药物在皮肤局部浓度增加而提高药物在局部应用的效果。 透皮促进剂分为化学合成透皮促进剂和天然透皮促进剂。 自1974年美国首先提出透皮给药系统治疗方案并制成东莨菪碱贴片上市以来,透皮给药系统不断完善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化学透皮促进剂易渗透进入皮肤,但是容易引起皮肤刺激和炎症反应,而且有些化学PE味臭难闻,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1989年Williams等发现植物挥发油具有与化学合成PE类似的促进透皮吸收作用,天然的PE具有起效快、效果好、副作用小、无污染等优点。 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主要指源于天然植物挥发性成分的萜烯类化合物(terpenes)。 1、单一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 单一的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一般包括薄荷醇、冰片、精油类。 薄荷醇在经皮给药系统中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一般在1% ~5%范围内其促进作用随浓度增加而增强,但达到一定程度后则不再增强,且对不同药物此浓度界限也不同。 冰片冰片本身可作为透皮药物 ,又是一种很好的PE,经黏膜、皮下组织均易吸收,在血液中能够较常时间维持较高血药浓度,且经肝肾清除快,不易蓄积。 精油类种类很多,常见的有丁香挥发油、桉叶油、杜香萜烯、蛇床子油、肉桂油等。 丁香油不仅促渗效果明显,且兼具温里、散寒、止痛的功效,具备促透、治疗的双重功效,是一味很有前途的透皮吸收促进剂。 文献表明杜香萜烯不仅是一种较好的促渗作用的天然透皮吸收促进剂,还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生物膜惰性。 2、含中药PE多元透皮吸收促进剂 研究发现,不同化学透皮吸收促进剂或化学透皮促进剂与中药透皮促进剂之间按一定比例组合成二元或多元复合促透剂时,可以取得采用单个促透剂时无法达到的效果。一般由一种亲水性和一种亲油性物质共同组成的称为二组分体系,亦有两种以上透皮吸收促进剂合用者。 但是又有研究表明,并非合用一定比单用好。不可盲目地将各种PE混合应用,应结合其透皮机制特点来加以运用。 冰片+薄荷脑余桂采用Franz扩散池,以离体大鼠皮肤为透皮屏障,以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药物含量求算累积渗透量,来研究冰片-薄荷脑二元低共熔混合物对盐酸川芎嗪透皮渗透的影响。结果发现,8%冰片.薄荷脑二元低共熔混合物对盐酸川芎嗪有明显的体外经皮促渗作用,与对照组和氮酮组相比,渗透速率分别提高了5.8倍和4.7倍。 薄荷醇+氮酮+丙二酮许卫铭等在研究促进剂对双氯芬酸钠的促透作用时发现,单独使用薄荷醇和氮酮虽有明显的促透作用,但显效较慢,而薄荷醇和氮酮,丙二醇合用时,促渗效果更加明显,显效速度也明显加快,2 h后就出现显著差异。 薄荷醇+氮酮+丙二酮+乙醇 王晖等用薄荷醇的复合促透剂对盐酸氯丙嗪的体外透皮吸收作用进行比较,发现2% 薄荷+4%氮酮+5%丙二醇+60%乙醇组成的联合促透剂,对盐酸氯丙嗪的体外透皮吸收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3、透皮吸收促进剂与物理学方法的联用 与离子导入法联用离子导入是通过在皮肤上应用适当的直流电而增加药物分子透过皮肤进入机体。透皮吸收促进剂可与离子导人法联用产生协同作用,这样既可以减少离子导入法或促进剂对皮肤的刺激性,又可以增加药物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