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县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的思考.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关于全县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的思考
“一个好校长,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带好一个学校”,这句带有一定哲理的论点或者说理念,几乎每个教育人耳熟能详。在某种程度上也会有这样的共识,有一位西方哲学家曾这样描述“伟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伟人”就是牧羊人。而“人民群众”就是一群被放牧的羊群……等等,尽管这些观点或者说思想不唯物,是唯心的观点,是片面的,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彰显了一个社会、一个单位、一个学校作为核心领导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所以加强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下面就全县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谈几点意见或建议(主要侧重于义务教育阶段)。
全县中小学校长队伍现状
目前,全县中小学除县委县政府直接任命校长的县一中、和一中分校外,有200多名中小学校长,可以说这200多名校长是支撑全县整个教育发展的脊梁。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教育系统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办法,如集中培训、省培市培等形式。多渠道、多形式加强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中小学校长的整体综合素养和管理水平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2015年初,局党组又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的意见》,对中小学校长队伍的任职条件、德能勤绩、选拔任用程序等作了明确规范和要求,校长队伍建设提到了重要工作日程,开启了全县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的新征程。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日益推进,全县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需要改进完善和提高
1、进取意识不强。部分校长在一个学校工作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岗位倦怠、无方向、无动力,有难题,不化解、不解决、不想办法、翁着走。安于现状,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缺乏敢于担当、敢为人先、创新发展、争创一流的决心和情怀。
2、理论素质不高。马克思曾经说过一句话:“理论一旦为群众所掌,它将化为无穷的物质力量”。很多校长干工作凭经验、闭门办学、自以为是,自认为多年的工作经验积累,就能把工作做得很好。缺乏理论功底,更谈不上理论的升华和为群众所掌握,致使学校十几年如一日简单的机械循环,根本谈不上开门办学“走出去请进来”,缺乏发展的内驱力和丰厚的思想理念和精神底蕴,以至于学校管理粗放、管理水平不高。
3、部分校长在一个学校工作时间过长。有的校长甚至一参加工作就在一个学校,时间过长容易形成“钝化效应”,如人际关系钝化、发展思路钝化,矛盾点固化等等。尽管也有有利的方面,如熟悉情况、底子清等等,但是综合来讲弊大于利。应该建立校长定期轮岗交流机制和成长发展机制。让广大校长按机制交流,按机制发展,激活校长队伍建设这盘棋。
4、德才兼备的后备人选不足。近年来,校长后备人选多采用民主推荐的方式,这也是后备人选产生的基础条件,但是作为唯一条件,也是有所欠缺。尽管在民主推荐时也考虑到学历层次,德、能、勤、绩、廉,但是整体还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后备干部的成熟条件。同时,后备干部人员也没有形成一个系统、规范、条理的后备人选档案库。
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环境和生存条件的变化,整个教育系统师德、师风有所弱化,奉献意识淡化。把教育当责任的少,当作谋生和生存手段的多,再加上教师待遇与物价上涨和不同行业的收入差距等,都无形中影响校长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影响校长和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很多校长和教师把本职业务的学习钻研和精益求精仅仅当作自己生存和谋生的手段,而没有把本职工作把教育当作一项事业去追求去执着。
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设。
1、对现任中小学校长定期开展针对性的提高培训。今年暑期局组织开展的为期3天的校长培训和今年秋季学期市局对县市及市区有关中小学校长进行的为期两周的强化培训。这都是教育行政部门适应新的形势所采取的重要举措,也产生了积极的培训成效,在以后的工作中,中小学校长提高培训要制度化、经常化、机制化,推动中小学校长综合素养不断提升,进而推动教育管理水平提升。作为教育行政部门,也要采取相应形式,做到针对性的提高培训工作。
2、加强廉政教育和作风建设。“公生明、廉生诚”,只有不断强化校长队伍的廉政教育,才能使得公平公正、廉洁勤政成为时尚,才能逐步打造具有强大号召力、向心力,真正引领教育发展的中小学校长队伍。建立科学的、可操作性的校长队伍作风建设评价机制和教育发展评价机制。对于在工作中出现的懒政、庸政,不作为、乱作为等不良倾向,要依规依纪进行严格的追究,打造“能者上庸者下”,以及“能上能下”的校长队伍用人机制。
3、严格校长选拔任用程序。在校长选拔任用程序上,建议采用民主推荐与公开竞聘有机结合起来。把民主推荐的后备人选,采用公开、公平、透明的竞选面试形式进行二次筛选,属于县局任命的由县局组织,属于乡镇中心校任命的由乡镇中心校组织。把后备人选的语言表达、工作思路、理论素养以及工作经验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确认。建立完善的校长队伍后备库,适时把群众基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