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寒假作业(2).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寒假作业 (二)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 题。
材料一:
乡村文化建设既是乡村建设的难点,也是乡村建设的灵魂,同时也是实现
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途径。以往一些乡村文化建设项目之所以流于形式或者难
以取得理想效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乡村文化知之甚少。提高乡村文
化建设的有效性,需要清晰认识三个问题,即乡村有哪些文化,乡村文化保存
在哪里,如何建设乡村文化。
乡村是文化的宝库。乡村文化总体而言可分为四大类。一是农耕文化。这
是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知识、技术、理念的综合,包括农学思想、栽培方式、
耕作制度、农业技术等。二是乡村手艺。像木匠、石匠、蔑匠、刺绣、酿造等
技艺,凝结了先人的生存智慧,反映着村民们的精神信仰与心理诉求。三是乡
村景观文化。乡村景观以农业活动为基础,以大地景观为背景,由聚落景观、
田园景观、社会生活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等共同构成,集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和
谐关系。四是乡村节日与习俗。生活习俗作为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包括衣食住
行的方式,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的习俗,以及民间信仰与禁忌等广泛内容,也
包括乡村艺术和娱乐活动等。
任何文化都需要特定载体,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在乡村。由于传統文化的
复杂性,每一类文化的存在空间、呈现形态都不尽相同。以下三个方面对乡村
文化建设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乡村的空间形态。乡村空间形态是乡村文
化得以存在的物质载体。乡村空间由村落、民居、院落及公共空间等构成。村
落空间具有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感化、感染或教育功能。二是乡村生产方式。
农业生产是传承农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农具的使用、地方品种的延续与更新、
传统栽培措施、特殊的农业制度等都存在于特定农业生产过程之中。三是乡村
生活。村民日常生活的人生礼仪、岁时节令、民间信仰以及街谈巷议、饮食习
惯等都是传统文化载体。失去了乡村生活,再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会成为“展品”
和记忆。农耕文明所孕育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等,与今天所提倡
的和谐、共享、低碳等理念十分契合。在理解乡村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乡村文
化建设要特别注意遵守以下两个原则。
一是坚持农民主体原则。农民是乡村的主人,他们既是乡村文化的建设者,
也是乡村文化的受益者,只有农民最理解乡村文化与自身生产、生活的关系。
任何排斥农民主体地位,试图越俎代庖,把本来的主人变成看客的做法,都必
然失败。因此,要尊重农民的创造,如倡导德孝文化、弘扬优秀家风、通过村
规民约移风易俗等,均是来自基层行之有效的乡村文化建设经验。
二是坚持保护好村落原则。丰富的农业文化以及尊老爱幼、诚实守信、邻
里互助、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存在于乡村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之中,农家院
落及其特定的排列方式构成的村落形态、村落公共空间,乡村的劳动与消费方
式、节日与交往习俗,以及乡村的家庭、家族、邻里、亲缘关系等,都是乡村
文化得以存在和延续的载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正是要加强村庄风貌引
导,保护传统村落,严格规范村庄撤并,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迫农民上楼的
重要原因。乡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乡村文
化建设只有从保护村落开始,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取得事
半功倍的效果,避免出现建设性破坏。
(摘编自朱启臻《乡土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
材料二: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才是
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
“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
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
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
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我记得我的老师
史禄国先生也告诉过我,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
要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这样说来,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
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
上天的样子。
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
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
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
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