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7.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节 腹外疝
一腹股沟区解剖 (一)腹股沟管结构 腹股沟管是腹股沟斜疝必经之路,位于腹前下壁、腹股沟韧带内上方,是相当于腹内斜肌、腹横肌弓状下缘与腹股沟韧带之间的空隙。成人腹股沟管长4~5cm,由深向浅斜行。由两口四壁组成。管内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穿行。zy2004-3-058)
两口四壁
1.内口即深环:是腹横筋膜的卵圆形裂隙。(腹股沟斜疝患者疝还纳后,使肿物不再出现的压迫部位是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1.5c.腹股沟深环位于腹股沟中点上方2 cm.) zy2000-3-37)
2.外口即浅环:是腹外斜肌腱膜的三角形裂隙。3.前壁:为皮肤、皮下组织和腹外斜肌腱膜。zy2005-3-068)
4.后壁:为腹膜和腹横筋膜,内侧1/3尚有腹股沟镰(联合腱)。5.上壁:为腹内斜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6.下壁:为腹股沟韧带和陷窝韧带。 (二)股管解剖 股管是一漏斗形间隙,是股疝的通道。长约1~1.5cm。亦有二口四壁。上口即股环:有一层隔膜覆盖。其前缘为腹股沟韧带、后缘为耻骨梳韧带、内缘为陷窝韧带、外缘为股静脉。股管下口为卵圆窝,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下方,大隐静脉在此进入股静脉。子宫圆韧带精索zy2004-3-059)
二腹股沟疝 疝由疝环、疝囊、疝内容物和疝外被盖组成。腹股沟疝有斜疝和直疝二类。 (一)腹股沟斜疝病理类型斜疝临床病理类型 1)易复性疝:疝内容物易回纳入腹腔。zy2002-3-081) 2)难复性疝:是疝内容物反复突出,致疝囊颈受摩擦产生粘连,使疝内容物不能完全回纳入腹腔。如深环较宽大、后腹壁松驰,致盲肠、乙状结肠、膀胱下移,滑入疝囊并成为疝囊的一部分,这种疝称滑动性疝。zy2002-3-083) 3)嵌顿性疝:在疝环狭小而腹压突然增高时,疝内容物可强行扩张疝环和疝囊颈而进入疝囊,即形成嵌顿性疝。在疝环处肠管易压迫坏死。疝内容物被疝环卡住不能还纳,但无动脉性循环障碍 zy2002-3-083 ;zl2000-2-155) 4)绞窄性疝:疝内容物被嵌顿过久,发生动脉性血循环障碍,失去活力,甚至坏死,即为绞窄性疝。肠壁动脉血流障碍嵌顿性疝如为部分肠管壁被嵌顿,未发生完全性肠梗阻称肠管壁疝(Richter疝);如小肠憩室被嵌顿则为李特疝(Littre疝)。Littre都是6个字母,大家可以用自己更好的方法来记忆Richter疝Littre疝儿童疝环组织柔软,嵌顿后很少发生绞窄。?34;zy2003-1-503;zy2002-3-080;zy2000-3-38;zl2000-2-020)
(5)滑动性疝:滑动性斜疝疝块除了不能完全回纳外,尚有“消化不良”和便秘等症状。多见于右侧,左右发病率约为1:6。滑动疝虽不多见,但滑入疝囊的盲肠或乙状结肠可能在疝修补手术时被误认为疝囊的一部分而被切开,应特别注意。(zy2006-3-058;zy2003-1-411)
(二)直疝发病机制 经直疝三角突出形成,都由于腹壁松驰,腹压增高所致。因疝囊颈宽大,一般直疝不会嵌顿,也不进入阴囊。多发生于年老体弱者。 37;zl2006-2-034;zl2005-2-037;zy2005-3-067;zl2000-2-100)
(三)斜疝与直疝的鉴别 股腹沟斜疝与直疝的鉴别
鉴别点 斜疝 直疝 手术前 发病年龄段 各年段均有发病,青壮年居多 基本于老年 疝突出途径 经内环、腹股沟管、外环至囊 经直疝三角由后向前,不进囊 疝块外形 椭圆或梨形 半球形 回纳后压住内环 不再出现 仍然突出 嵌顿机会 较多 极少 手术中 疝囊位置 在精索前方 极在精索内后方 腹部下动脉位置 在疝囊颈内侧 在疝囊颈外侧 (鉴别腹股沟斜疝与直疝最有价值的临床特还纳疝内容物后,压迫深环疝内容物是否再突出.) zy2008-3-067;zy2006-3-095;zy2004-3-133;zy2002-3-112;zy2000-3-39;zl2003-1-183zl2000-2-022;zl2000-2-023;zl2000-2-102)
【典型考题】 A.疝的外形
B.透光试验
C.疝内容物是否进入阴囊
D.疝囊颈是否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
E.回纳后压迫腹股沟管浅环,疝块是否能够复出
答案:
(四)手术是治疗腹股沟疝最有效方法。但是术前必须治愈引起腹压增高的疾病。 适应证zy2008-3-068;zy2005-3-094;zy2004-3-092) 除下列情况均可手术:①有可能使病人腹压增高的情况,如咳嗽、腹水、妊娠时;②婴儿、年老体弱多病不耐受手术者,一般不宜手术治疗,除非是绞窄性疝。 【典型考题】 A.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