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工程学课件5.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感觉和知觉Perception and Consciousness 感觉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人们了解外部世界的渠道,也是一切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和前提。 知觉的定义:知觉是在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和主观状况整体的反映。 知觉的过程: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分别作用于人的不同感觉器官,引起人的各种不同感觉,经大脑皮质联合区对来自不同感觉器官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加工,于是在人的大脑中产生了对各种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决策,这便是知觉。 感觉和知觉的关系和区别 客观事物首先被感觉,然后进一步被知觉,所以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感觉的事物个别属性越丰富、越精确,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完整、越正确。 感受性和感受阈限 概述:人体的一种感觉器官只对一种能量形式的刺激特别敏感,能引起感觉器官有效反应的刺激称为该感觉器官的适宜刺激。(眼的适宜刺激为可见光;耳的适宜刺激则为一定频率范围声波) 1、产生感觉需要有达到一定强度的适宜刺激。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的下限,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绝对感受性。 3、若刺激量过大,超过了正常限度,将使感觉消失而引起痛觉,甚至造成感官的损伤。 差别感受性: 当两个不同强度的同类型刺激同时或先后作用于某一感觉器官时,它们在强度上的差别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人的差别感觉。 在同一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人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过程,称为“感觉的适应”。 1、知觉的整体性 把知觉对象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知觉成为一个同样的有机整体,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可使人们在感知自己熟悉的对象时,只根据其主要特征可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而被知觉。 2、知觉的理解性 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理解当前的感知对象,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 由于人们的知识经验不同,对知觉对象的理解也不同,与知觉对象有关的知识经验越丰富,对知觉对象的理解也就越深刻。 在复杂的环境中,知觉对象隐蔽,外部标志不鲜明,提供的信息不充分时,语言的提示或思维的推论,可唤起过去的经验,帮助人们去立即理解当前的知觉对象,使之完整化。此外,人的情绪状态也影响人对知觉对象的理解。 3、知觉的恒常性 人们根据已往的印象、知识、经验去知觉当前的知觉对象,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的时候,知觉对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种特性称为知觉恒常性。 大小恒常性:在天空中飞行的飞机,在视网膜中的映象是近大远小,但在知觉中它的大小是不变的。 颜色恒常性: 形状恒常性: 听知觉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保证了人在变化的环境中,仍然按事物的真实面貌去知觉,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 4、知觉的选择性 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是很多的,人们总是按照某种需要或目的主动地有意识地选择其中少数事物作为知觉对象,对它产生突出清晰的知觉映象,而对同时作用于感官的周围其他事物则呈现隐退模糊的知觉映象,从而成为烘托知觉对象的背景,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选择性。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1)知觉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区分出来。 3、人的主观因素,如任务、目的、知识、兴趣、情绪不同,则选择的知觉对象也不同。 4、刺激物各部分相互关系的组合,如彼此接近的对象比相隔较远的对象、彼此相似的对象比不相似的对象容易组合在一起,而成为知觉的对象。 本体感觉的种类 1、平衡觉:人对自己头部位置的各种变化及身体平衡状态的感觉。 影响平衡觉的因素: 酒、年龄、恐惧、突然的运动、热紧迫、不常有的姿势等。 认清物体形状的视力为中心视力。 在暗环境中辨别物体形状的视力为夜视力。 两只眼睛中所形成的物象,融合为双眼单视后,可用以辨别物体高低、深浅、远近、大小,这种辨别物体立体位置的视力为立体视力或深度觉。 视距是人在操作系统中正常的观察距离。 头部转动角度: 左右均不宜超过45度,上、下均不宜超过30度。当转移视线时,约97%时间的视觉是不真实的,所以应避免在转移视线中进行观察。 一、温热环境 人们对热环境的舒适感及耐受程度,取决于热环境基本评价参量及其组合的效应。 热环境基本评价参量 空气温度 相对湿度 湿球温度 黑球温度 空气流速 人体散热方式及相关数据(春秋季节、轻体力活动) 人体散热的方式 二、热环境对工作的影响 环境的有效温度若超过27℃,运动神经机能的警戒性、决断性操作能力明显下降。 当手部皮肤温度降到15.5℃时,手部操作的灵活性、肌力和肌动感觉反应都急剧下降 从(湿球)温度30℃左右开始,工作效率明显降低;温度到达35℃左右,工作效率降低到50%以下。 环境温度在20℃±5℃的条件下工作差错和作业事故都少,温度更高和更低,工作差错和作业事故一般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