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历史.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二历史上期试题(2015-11-18)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2分,共30题)
l、在纪念孟子的大典中,上百名儿童在“亚圣”像前朗诵孟子名言的场景蔚为壮观。其中可能朗诵到的名言有( )
A、“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B、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C、“非礼勿视,非礼勿昕,非礼勿言”
D、“过犹不及,和而不同”
2、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有学者认为:“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然则崇此害亦何用生哉?以不相爱生。”为此他提出的解决方法是( )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B、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
C、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D、既以非之,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3、右图是韩非子的《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
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亲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
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这反
映了韩非子主张()
①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②自然万物总在不停地变化,面对立双方
可以互相转化③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④先王之
政重在”尚贤”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⑤④
4、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 )
A、依靠礼仪法治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
B、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顺服”
C、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D、从强调“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的社会
5、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尊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这带来的直接效果是( )
A、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B、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c、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D、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6、《礼记》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其中多数篇章是孔子弟子的作品,其中写道:“君天下日天子。”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顺命中写道:“皇天右面子之,号称天子。”以上两种对“天子”的说法()
A、都反映了君主是最高统治者的思想
B、都反映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c、都体现了“天子受命于天”的思想
D、都具有浓厚的君主专制主义的色彩
7、柏杨在总结某家思想时说:“为什么在街上杀一个人是犯罪,而在战场上杀一万人是英雄?……为什么人民要忍饥挨饿去供养统治者挥霍?……为什么埋葬一个死人,要花那么多钱?”下列言论与之有相通之处的是( )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C、“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
D、“兼相爱,交相利,节用、节葬”
8、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 )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予”
c、“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D、“天理存别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9、理学的产生使儒家思想发展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理学代表朱熹日:“若是格物致知有所未尽,便是知得这明德未分明。”而王阳明说:“知善知恶是良知。”这可以认证二人都主张( )
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 B、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 D、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10、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11、“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间者,有各得之以为性(本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这段话表明程朱理学的主要作用是( )
A、阐述“天理”的真谛,让人们理解自然界运行规律和人际关系的法则
B、为封建伦理道德寻求理论依据,从而规范人的言行,维护封建统治
c、寻求天地和人世间万事万物的本性,阐明“理”的本质’
D、宣扬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12、“真知与常知异。尝见-田夫,曾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