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研究【73页】.doc

发布:2017-03-20约6.02万字共7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1 §1.1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概述……………………….………………1 §1.2 本文研究思路……………………………………………………….…...3 第二章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状况及其影响………....…6 §2.1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状况………………………………………….…6 §2.2 银行不良资产对金融风险和通货膨胀的影响………………….…..…12 §2.3 不良资产的化解与防范………………………………………….……..22 第三章 不良信贷资产剥离及其证券化………………...……...26 §3.1 不良资产的剥离………………………………………………….….….26 §3.2 不良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概述………………………………….……..…29 §3.3 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操作思路……………………………….……..31 第四章 基于判别分析的信贷资产分类方法 ……………...….39 §4.1 贷款分类的原理与程序……………………………………………..…39 §4.2 信贷资产分类的定性分析及指标体系…………………………..……42 §4.3 贷款分类的判别分析基本原理………………………………………..49 §4.4 基于判别分析的贷款分类方法实证研究……………………….……57 信贷资产质量评价与管理…………………………….64 §5.1 概述…………………………………………………………………….64 §5.2 贷款质量评价………………………………………………………….64 §5.3 贷款质量与信贷管理综合评级及案例分析…………………………..67 第一章 绪论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我国经济体制的各项改革中可谓重中之重,牵一发而动全身。1997年发生并绵延至今的亚洲金融危机,对正处于开放和转轨过程中的我国金融业提出了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严峻课题。在我国,金融风险的潜在因素主要表现为国有商业银行对国有企业的巨额不良贷款。它不仅是国有商业银行转制的沉重包袱,而且是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障碍,更对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形成巨大的威胁。正确分析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和成因,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对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1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概述 1.1.1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 不良贷款是金融机构贷款业务中难以保证按期收回的部分。1998年以前,我国实行的贷款分类方法基本上是将贷款划分为正常、逾期、呆滞、呆帐四类,后三类合称不良贷款,简称“一逾两呆”。这种分类方法简单易行,但它主要以期限管理为主,不能及时反映企业生产经营变化、市场变化对贷款质量的影响。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规定按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五类,即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后三类的贷款合称不良贷款。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在其181个成员国中,从1998年以来,有73%即133个国家遇到过严重的金融问题或危机。发生严重金融问题的108例中,由于银行不良贷款引发的有72例,占67%;发生金融危机的有31个国家共41起,其中由不良贷款引发的有24起,占50%以上。可以说威胁金融系统安全运行,银行的主要风险仍然是不良贷款。在我国,这一问题已是危如累卵。 根据巴塞尔国际清算银行(Bis)1997年有关报告,对中国的银行1996年不良贷款估计为1.2万亿元左右(同年我国财政收入才0.7万亿元)。1998年初,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指出,我国银行一逾两呆三类加总至1997年底已达25%,其中属于呆帐贷款的不足2%,大部分是呆滞贷款。若加上呆滞贷款中的一部分,我国真正收不回来的贷款约有5~6%。可以说,我国银行系统不良贷款的问题已到十分严重的地步,而作为主体的国有商业银行的形势更为严峻(1998年初,在金融机构贷款中国有银行贷款占80%,其中国有商业银行约占64%,政策性银行约占16%)。中国人民银行1997年上半年统计资料表明,1996年底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余额为5.3万亿元,不良资产比重在20%以上。即使按20%计,不良资产也高达一万亿元。而同年年末全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者权益总额与呆帐准备金合计仅约为3200亿元。 这规模庞大的不良贷款主要集中于我国国有经济的主体——国有企业。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不断上升:1980年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18.7%,其中流动资产负债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