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化学实验基础知识》检测试题.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考化学——《化学实验基础知识》检测试题
考试时间:5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1.《本草纲目》记载了烧酒的制造工艺:“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 “以烧酒复烧二次……价值数倍也”。其方法与分离下列物质的实验方法原理上相同的是( C )
A.苯和水 B.硝酸钾和氯化钠
C.乙酸乙酯和乙酸 D.食盐水和泥沙
解析:烧酒的制造工艺利用蒸馏的方法,可用于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A项,苯和水互不相溶,可用分液的方法分离,错误;B项,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不同,可用重结晶的方法分离,错误;C项,乙酸乙酯和乙酸沸点不同,可用蒸馏的方法分离,正确;D项,泥沙不溶于水,可用过滤的方法分离,错误。
2.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C )
A.用长颈漏斗分离出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产物
B.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铜粉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NO
C.配制氯化铁溶液时,将氯化铁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再加水稀释
D.将Cl2与HCl混合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可得到纯净的Cl2
解析:A项,乙酸和乙醇反应的产物为乙酸乙酯,分离乙酸乙酯应该用分液漏斗,长颈漏斗不带有活塞,无法用于分离操作,故A错误;B项,NO会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NO2,且NO密度与空气相近,故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故B错误;C项,氯化铁易发生水解,所以配制时应在较浓的盐酸中溶解,再加水稀释,故C正确;D项,将Cl2与HCl混合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可除去其中的HCl,但是得到的Cl2未干燥,会含有水蒸气,故D错误。
3.下列有关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 D )
实验 操作 A 配制稀硫酸 先将浓硫酸加入烧杯中,后倒入蒸馏水 B 排水法收集KMnO4分解产生的O2 先熄灭酒精灯,后移出导管 C 浓盐酸与MnO2反应制备纯净Cl2 气体产物先通过浓硫酸,后通过饱和食盐水 D CCl4萃取碘水中的I2 先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有机层,后从上口倒出水层 解析:A项,配制稀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否则由于浓硫酸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容易引起酸液飞溅伤人,错误;B项,应先移出导管,后熄灭酒精灯,否则会引起倒吸而使试管炸裂,错误;C项,操作时应先将气体产物通过饱和食盐水除去HCl,然后通过浓硫酸除去水,否则在通过饱和食盐水时又引入水蒸气,错误;D项,萃取时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正确。
4.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以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D )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 A 用玻璃棒蘸取次氯酸钠溶液,点在pH试纸上 试纸最终显蓝色 次氯酸钠溶液显碱性 B 将铜粉加入1.0 mol/L Fe2(SO4)3溶液中 溶液变蓝、有黑色固体出现 金属铁比铜活泼 C 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用砂纸仔细打磨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 熔化后的液态铝滴落下来 金属铝的熔点较低 D 将0.1 mol/L MgSO4 液滴入NaOH溶液中至不再有沉淀产生,再滴加0.1 mol/L CuSO4溶液 白色沉淀变为蓝色沉淀 Cu(OH)2的溶解度比Mg(OH)2的小 解析:次氯酸具有漂白性,A项错误;Fe2(SO4)3与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硫酸铜,没有黑色铁生成,B项错误;铝箔最外层生成氧化铝,氧化铝的熔点高,熔化后的液态铝不能滴落下来,C项错误;氢氧化铜比氢氧化镁更难溶,将0.1 mol/L MgSO4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至不再有沉淀产生,氢氧化钠不足,再滴加0.1 mol/L CuSO4溶液,氢氧化镁沉淀变为氢氧化铜沉淀,D项正确。
5.下列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或者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A )
解析:A项,定容时,当液面距离刻度线下1~2 cm处,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图中液面距离刻度线远大于2 cm,应该用玻璃棒引流注入蒸馏水,错误;B项,若锥形瓶中生成气体,说明硫酸的酸性比碳酸强,烧杯中生成白色沉淀,说明碳酸的酸性比硅酸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越强,则对应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因此比较硫、碳、硅非金属性强弱的实验方案合理,正确;C项,氨气易溶于硫酸,难溶于四氯化碳,四氯化碳的密度比硫酸溶液大,导管口伸入下层液体可以防止倒吸,逸出的氨气被稀硫酸完全吸收生成铵盐,正确;D项,锌是氢前金属,铜是氢后金属,前者与稀盐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的氢气难溶于水,水还能除去氢气中混有的氯化氢,排水量气法收集氢气,根据氢气的体积可以计算完全反应的锌的质量,进而可以求黄铜中锌的含量,正确;故选A。
6.由下列实验及现象不能推出相应结论的是( C )
实验 现象 结论 A 向2 mL 0.1 mol·L-1的FeCl3溶液中加足量铁粉,振荡,加1滴KSCN溶液 黄色逐渐消失,加KSCN溶液颜色不变 还原性:FeFe2+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