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学法指导.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学法指导
阅读是最重要的基础能力,阅读能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智活动。阅读能力的形成要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获得。就时间说,阅读教学仅仅着眼于课内40分钟远远不够;就空间看,阅读教学仅仅局限在课堂内同样难以奏效。教师必须把教学的视野从课内扩大到课外,指导学生利用各种时间,通过各种渠道,加强阅读训练,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一句话,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就目前情况看,大部分小学生不善于课外阅读,其表现是:
1、只读不记。正确的读书习惯是“不动笔墨不读书”,反之,尽管读了万卷书,也将一无所获。
2、只读无疑。疑问是知识获取的基点,是完成认识由无知到有知的重要的转化过程,没有疑问就难以取得新知。
3、只读不思。古人说:“俯而读,仰而思”。说明读书要做到边读边思考,才能读出新意。
4、只读不积。知识需要边学边积累。善学者不仅反知识内贮于脑子里,更重要的是要外贮在知识的档案中。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有必要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课外阅读学法指导。
一、指导学生选好读物
古人云:“书富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歉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面对浩瀚的书山文海,教师要做好“导航”的工作,帮助学生精选慎读。
清代学者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把书书籍分为五等,主张按等选择读物:“有当读之书,有当熟读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再三细看之书,有必当备以资查之书。书既有正有闲,有正经之中,有精粗高下,有急需不急需之异,故有五等分别也”。据此,果外读物可分为五个层次:(1)与课内教学密切相关的书,是当读之书。(2)使学生形成知识系统,与培养语文能力有关的,是当熟读之书。(3)属于与语文有关的报纸杂志,是当看之书,让学生日常广泛浏览,扩大视野,发展智能。(4)有代表性又有相当深难度的名著,属于当仔细精密地再三细看之书。(5)属于字典、辞典方面的书,是必当备以资查之书,这是读书的工具,要让学生熟悉它们,并善于运用。
教师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必须以精、当、佳为原则。所谓精,是精心挑选,教师事先要经过比较、鉴别,选取有代表性的,不能多多益善,良莠不分。所谓当,是根据课内教学情况,以及学生阅读心理和阅读能力,讲求适度、适量、适时、适味。所谓佳,指选择和推荐的读物必须是情文并茂,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总之,语文教师必须善于为学生选择课外读物,使课外读物真正能增知益智,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因文而异,因人而异,不能强求一律。但教师还是应该把基本的常用的阅读方法介绍给学生。掌握了最佳的阅读方法对于提高阅读效益,培养顽强的学习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课外阅读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几种:
(1)精读法。
所谓精读,就是咬文嚼字,由表及里精思熟读。元代学者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续作去,明理演文”。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第一,在认读方面,要求按照顺序仔细的看清每一个字,不允许错认和漏认。第二,在理解方面,要求对文章的词、句、段、篇都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对于词,不仅要弄民懂它的表面意义,还要理解它的表达作用和感情色彩;对于句子,不仅要了它的表达的直接意思,还要领会它的深刻含义;对于段落,不仅要会概括它的大意,还要懂得它在全篇中的地位和自身的结构;对于全篇,不仅要能归纳出它的中心思想,还要明了它的结构方式和作者的思想。第三,在评价方面,要求能够对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做出客观的衡量和判断。
(2)浏览法。
所谓浏览,就是大略地看,泛泛地阅读。拿到书籍、杂志或报纸粗略地翻一遍,脑子里有个轮廓,目的在于侦察、调查、选择和寻找与自已学习有关的阅读资料。浏览可分扫描式和跳跃式两种。扫描式,其特点是在阅读时,视线快速运动,按行按段扫视读物,每次扫视只注意其中少数几个重要的字。跳跃式,着重扫视段落的开头、结尾,注意标题和特殊字句,有的段落根本不看,甚至整页整页翻过去。这种被鲁迅先生称之为“随便翻翻”式的阅读方式,由于节省时间,节省精力,小学生是可以采用的。但必须向学生提出,浏览并不是意味着马马虎虎地读,浏览的意向性仍然是很强的。
(3)笔读法。
所谓笔读,就是以笔记来辅助阅读的一种读书方法。笔读,是古今中外名人学者读书的宝贵经验,“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对笔读的精辟概括。笔读不但能加深印象,增强记忆,还能促成潜思索,启迪创造,积累资料,备查待用。笔读的形式有三种:①勾画式。一边阅读一边在书上作各种记号,对重点难点、精彩语名、生字新词、段落划分、存疑之处进行勾画。②评点式。阅读时,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看法和体会写在书页的天头、地肢或空白处,写下这“一得之见”或“一隅之得”,有利于学生分析、概括、归纳、判断能力的提高。③摘抄式。阅读时,把书中自己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