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出口贸易和经济.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中国进、出口规模与结构现状; 二:中国进、出口对经济增长与就业影响效应的理论分析; 三:中国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就业、能源关系的定量测算与分析; 四:测算中国出口贸易结构与能源消费的关系 五:中国未来进、出口贸易与经济、能源、CO2排放的影响趋势分析; 六:结论与建议。 一:中国进出口规模与结构现状 ?1、1980-2006年中国出口规模与结构分析 2、1980~2006年中国进口规模与结构分析 3、中国贸易平衡状况分析 4、重点产品与重点行业进出口情况分析 1、出口规模扩大 2006年中国实际出口总额约为1980年的71倍。1980~ 2006年期间中国实际出口总额年均增长率为17.8%,而 同期中国GDP年均增长率(实际增长率)为9.8%。 2、出口规模与GDP的比率上升 1980年中国出口与GDP的比率为6%,到2006年该比率上升到36.8%。 3、出口贸易结构变化大 1981年的一般贸易占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为94.5%,加工贸易的出口比重为5.1%。2006年,出口中一般贸易比重为41.3%,加工贸易比重为52.7%。 初级产品的出口比重有大幅度地降低,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有大幅度上升 1980年初级产品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0.3%,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为49.7%。到2006年,初级产品的出口比重下降到5.5%,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上升到94.5%,但其中科技含量高的工业品比重仍较低。 1、进口规模 2006年中国进口总额实际量约为1980年的52.4倍,此期间的进口年均实际增长率达到16.5%,即高出同期GDP增长率(9.8%)6.7个百分点。 2、进口规模与GDP的比率 1980年中国进口与GDP比率为6.6%,到2006年该比率上升为30.1% 3、进口结构分析 1981年,一般贸易进口占总进口的比重为92.6%,加工贸易进口比重为6.8%。2006年,进口中的一般贸易进口比重下降到42.1%,而加工贸易进口比重上升到41.5% 进口结构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表现为初级产品的进口比重大有较大幅度地降低,而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比重有较大幅度上升。1980年初级产品的进口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为34.8%,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为65.2%,到2005年,初级产品的进口比重下降到22.4%,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上升到77.6%。 二:进出口对经济增长与就业影响效应的理论分析 1、进出口对经济增长作用关系的理论分析 ? 2、出口与就业 1、进出口贸易的理论方法分析为本报告的计算方法提供了依据。 2、出口与就业 29个行业总体来说,2002~2004年的就业年均增长率为1%,而同期出口增长率为30.3%,就业出口弹性为0.03。因此根据以上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初步的结论是:就总体来看,出口对带动就业增加的影响尚不显著。这一结论表明,中国拟通过扩大出口来解决就业问题就现阶段而言是不现实的。 ? 3)、进口贸易如何进行分析研究。要科学地计算进口产品的作用,需要两贸易国之间的投入产出表,目前做到还有一定难度。若将进口产品放在生产国(国外)研究,将进口产品在生产国(国外)与经济、能源消费的关系当成在国内的作用是不确切的,因为进口产品国(国外)的经济系统、技术条件与国内有差异,无法用来替代分折 4)进口贸易的能源消费量如何计算。 进口贸易的能源消费量实质为进口产品进入国内后替代了部分国内产品而节约的能源,但由于进口产品包括中间投入品(原材料、能源等)及替代国内产品(投资品、消费品)两部分。 进口投资品与消费品,是直接满足国内最终需求的。 进口中间投入品,它们不是最终产品,而是以中间投入品的形式参与了国内的生产活动 这两部分能源消费量之和可以认为是进口贸易节约的能源消费量。 ③式为 (AM)(I-AD)-1(YD)=M-YM M-YM 为进口品中间投入。 ③式中(AM) (I-AD)-1是进口中间品的列昂惕夫逆系数矩阵,表示一个单位最终需求所需要的进口中间产品量。 (AM)(I-AD)-1(YD)表示最终需求所需要的进口中间投入, (AM)(I-AD)-1(EXD)/∑exi ,表示本国出口中来自外国进口中间品价值的比重,称之为出口中的垂直专门化率,用VSD表示。∑exi 为部门出口值之和。 同样可以计算国内投资、国内消费中来自外国进口中间品价值的比重,用VSIN,VSC表示。也就是说,最终需求可分成国内与国外两部分,通过①式可计算出在进口产品中间投入的支撑作用下,进口最终需求对国内经济的作用。也可以通过垂直专门化率与GDP直接计算出进口最终需求对国内经济的作用 2)、进口贸易节约能源3.59亿吨标煤,占能源总量16%。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