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冠心病中西医结合治疗规范精选..pdf

发布:2020-07-22约5.82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胸痹心痛 中医概念: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寒邪等 所引起的以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痹阻心脉,以膻中或左胸部 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表现的一种病证。 西医概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 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 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ischemic heart disease )。近年临床医学家趋于将本病分为急性 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 )和慢性冠脉病 (chronic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 或称慢性缺血综合征 chronic ischemic syndrome ,CIS )两大类。前者包括不稳定型心 绞痛(unSTable angina,UA )、非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 )和 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 ),也有将冠心病猝死也包括在内;后者包括 稳定型心绞痛、冠脉正常的心绞痛(如X 综合征)、无症状性心 肌缺血和缺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肌病)。 中医病因病机 I.年老体虚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年过半百,肾气渐衰。 2.饮食不当恣食肥甘厚味或经常饱餐过度,日久损伤脾胃, 运化失司,酿湿生痰,上犯心胸,清阳不展,气机不畅,心脉痹 阻,遂成本病。 3.情志失调忧思伤脾,脾虚气结,运化失司,津液不行输 布,聚而为痰,痰阻气机,气血运行不畅,心脉痹阻,发为胸痹 心痛。 4.寒邪内侵素体阳虚,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乘虚而人,寒 凝气滞,胸阳不展,血行不畅,而发本病。 西医病因 本病病因尚未完全确定,对常见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进 行的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表明,本病是多病因的疾病,即多种因素 作用于不同环节所致,这些因素称为危险因素(risk factor )。主 要的危险因素为: (一)年龄、性别 本病临床上多见于40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49 岁以后进展较 快,但在一些青壮年人甚至儿童的尸检中,也曾发现他们的动脉 有早期的粥样硬化病变,提示这时病变已开始。 (二)血脂异常 脂质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三)高血压 血压增高与本病关系密切。60 %~70 %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患者有高血压,高血压患者患本病较血压正常者高3 ~4 倍。 (四)吸烟 吸烟者与不吸烟者比较,本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增高2 ~6 倍, 且与每日吸烟的支数呈正比。被动吸烟也是危险因素。 (五)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 糖尿病患者中不仅本病发病率较非糖尿病者高出数倍,且病 变进展迅速。本病患者糖耐量减低者也十分常见。 中医临床表现 本病以胸闷、心痛、短气为主要证候特征。首次将胸闷、心 痛、短气三症同时提出,表明张仲景对本病认识的深化。表现为 胸骨后或左胸发作性闷痛,不适,甚至剧痛向左肩背沿手少阴心 经循行部位放射,持续时间短暂,常由情志刺激、饮食过饱、感 受寒冷、劳倦过度而诱发,亦可在安静时或夜间无明显诱因而发 病。多伴有短气乏力,自汗心悸,甚至喘促,脉结代。 胸痹心痛以胸骨后或心前区发作性闷痛为主,亦可表现为灼 痛、绞痛、刺痛或隐痛、含糊不清的不适感等,持续时间多为数 秒钟至15分钟之内。若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达30分钟以上, 休息或服药后仍不能缓解,伴有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脉结代, 甚至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为真心痛的证候特征。 本病舌象、脉象表现多种多样,但因临床以气虚、阳虚、血 瘀、痰浊的病机为多,故以相应的舌象、脉象多见。 西医临床表现 主要是有关器官受累后出现的病象。 (一)一般表现 可能出现脑力与体力衰退。 (二)主动脉粥样硬化 大多数无特异性症状。主动脉广泛粥样硬化病变,可出现主 动脉弹性降低的相关表现:如收缩期血压升高、脉压增宽、桡动 脉触诊可类似促脉等。 (三)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