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心剂及利尿剂治疗心源性肝淤血53例对照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强心剂及利尿剂治疗心源性肝淤血53例对照研究
宝山区人民医院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 155131
【摘 要】目的:探讨利尿剂与强心剂联合治疗心源性肝淤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6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53例以心脏收缩功能障碍为主的心源性肝淤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强心剂组(26例)使用以强心剂洋地黄、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拟多巴胺类为主的治疗方案,利尿剂组(27例)使用以利尿剂呋塞米、双氢克脲塞、安体舒通为主的治疗方案,观察肝脏大小、边缘、质地及肝功能恢复情况,并对疗效进行对比性研究。结果:53例患者中,利尿剂组中19例有效,4例无效,3例死亡。强心剂组中23例有效,2例无效,2例死亡。利尿剂治疗心源性肝淤血明显优于强心剂,二者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综上所述利尿剂与强心剂联合治疗心源性肝淤血疗效较佳,在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利尿剂;强心剂;心源性肝淤血
心源性肝淤血属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一种并发症,在临床极为常见。心功能失代偿等心脏疾患时,优于右心房内具有越来越高的压力和越来越低的心排血量,因此对肝静脉内血液压力及质量造成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使其发生改变,进而损害肝细胞,严重的情况下还会造成肝细胞坏死,如果患者持续存在心力衰竭,则会引发肝硬化。因此,临床应该对心力衰竭进行积极治疗,将肝淤血纠正过来,从而对心源性肝硬化进行积极有效的防止。本文探讨联合应用利尿剂和强心剂治疗心源性肝淤血,寻求更有效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53例患者中,男28例,女25例,年龄16~78岁,平均56.35岁。有器质性心脏病6个月~34年,平均4.64年。其中缺血性心脏病1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8例,风湿性心瓣膜病14例,先天性心脏病7例,缩窄性心包炎6例。按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Ⅱ级16例,Ⅲ级13例,Ⅳ级24例。随机分为强心剂组26例和利尿剂组27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均衡性。
1.2方法
强心剂组(26例)使用以强心剂洋地黄、磷酸二酯酶、拟多巴胺类为主的治疗方案;利尿剂组(27例)使用以利尿剂呋塞米、双氢克脲塞、安体舒通为主的治疗方案。两组患者根据心功能情况均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扩张剂,同时使用护肝药物治疗,疗程为一周。
1.3疗效评定标准
如果治疗后患者具有正常的肝功能和肝脏大小、较为锐利的边缘、较为柔软的质地,没有胸腔积液及腹水,则评定为显效;如果治疗后患者具有基本正常的肝功能和较大的肝脏,但和入院时相比有显著回缩,具有锐利的边缘、中等或较为柔软的质地,一些患者仍然有少量胸腔积液及腹水,则评定为有效;如果治疗后患者的肝脏大小、边缘、质地及肝功能等均未得到有效改善[1],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恶化,则评定为无效。
1.4统计学方法
用秩和检验本研究中所有数据,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分析处理,检验水准alpha;=0.05。
2.结果
53例患者中,利尿剂组患者中显效23例,有效2例,无效1例,其中1例因心功能恶化死亡。
26例使用强心剂患者中显效19例,有效3例,无效1例,死亡1例,其中1例因心功能恶化死亡,另1例因突发严重心律失常室颤死亡。两组患者疗效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3.讨论
心源性肝淤血是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常见并发症。心功能不全致肝静脉压增高,血流淤滞造成肝血液质量变化,造成肝细胞缺氧,同时造成小叶中央静脉压上升,压迫中央区周围的肝细胞,使之萎缩和坏死;心搏量降低、肝血流量下降必然导致小叶中央区氧供降低,出现中央区肝细胞缺氧坏死。肝脏淤血反复发生或长期存在,可导致中央静脉肥厚和小叶中央区结缔组织增生,随淤血加重,病变进一步发展,形成心源性肝硬化。因此,积极治疗心力衰竭,纠正肝淤血能有效防止心源性肝硬化。
肝细胞在肝脏长期淤血及缺氧的情况下坏死,并使结缔组织增生。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1)静脉在长期充血性心力衰竭后淤血[2],肝细胞也在长期充血性心力衰竭后缺氧,进而损害肝功能;(2)肝内血管在长期阻塞性充血的情况下扩张,使肝小叶中心性坏死,并引发肝纤维化病变,最终导致淤血性肝 硬化。肝脾肿大、肝功能异常等是心源性肝淤血主要临床表现。因此,临床应该对心力衰竭进行积极的治疗,将肝淤血有效纠正过来,从而对心源性肝硬化进行有效的防止。
本组联合强心剂和利尿剂治疗心源性肝淤血临床效果满意。地高辛通过改善心功能,减轻肝血流不足,减轻肝淤血,改善肝功能。地高辛通过多种机制发挥对心力衰竭(心衰)的治疗作用:(1)抑制心肌细胞膜Na+-K+-ATP酶泵,使细胞内钙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