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部六省产业结构高度化比较的研究.doc

发布:2018-10-09约2.71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部六省产业结构高度化比较的研究   [摘 要]通过应用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化理论,选择相应指标产业结构工业化指标、产业结构高加工度化指标、产业结构高附加值化和结构软化工业化指标,量化分析中部六省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通过横向比较中部六省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标,并将其与较发达地区进行比较,深入的剖析了中部产业结构高度化不足的现状,找出中部六省产业结构高度化不足的原因。   [关键词]产业结构 高度化 比较      一、引言   自中央政府提出中部崛起的区域发展战略以来,中部地区的赣、湘、鄂、皖、豫、晋六省抓住机遇,积极发展。特别是进入“十一五”时期,各省都制定并实施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划,争取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建设,实现向经济强省跨越,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协调发展,使中部真正崛起。   中部崛起是国家的意义,通过对中部地区的产业竞争力,特别是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状况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以帮助中部地区了解自身的产业结构发展状况,进而有助于中部地区的崛起。      二、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化理论   (一)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涵义   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指产业结构从低级水准向高级水准发展。产业结构高度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其一,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步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其二,产业结构中由劳动密集型占优势比重逐步向资金密集型、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其三,产业结构中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逐步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   (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指标   由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定义可知,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表现,从产业形态上看,表现为产业结构由以农业、轻工业为主体向重化工业推进,进而向高加工度化以至结构“软化”迈进的过程:从投入形态上看,则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逐步向资金密集型,进而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结构转化的过程;从产品价值形态上看,则是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进而向更高附加值转化的过程。因此测度产业的指标是:   1.产业结构工业化指标   (1)工业化结构比重数。工业化结构比重数为地区工业产值占工农业产值比重和地区工业就业人数占工农业就业人数比重两因素的综合值。该指标反映地区工业化程度。(2)轻重工业比值或霍夫曼系数。   2.产业结构高加工度化指标   产业结构高加工度化,一方面意味着加工、组装业的发展快于原材料工业的发展速度;另一方面意味着加工业产品的加工深度不断深化。衡量产业结构高加工度化的指标为:(1)机械工业比重。机械工业比重等于地区机械工业产值与地区产值总额之比。(2)机械工业与传统工业比重之比。(3)机械工业与劳动对象工业比重之比。   3.产业结构高附加值化和产业结构软化指标   可采用制造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来反映产业结构高附加值化。反映产业结构软化的指标可以用第三产业的比重与物活劳动量之比两指标。物活劳动量之比定义为地区工农业生产成本总额与地区工农业劳动工资总额之比。该指标表明单位活劳动量所能吸纳的物化劳动量。指标值越高,劳动密集程度越弱,知识技术密集程度越强,其变化过程恰好反映产业结构高度化过程。      三、中部六省产业结构高度化测评   (一)产业结构工业化   根据2005年各省的统计数据计算六省产业结构工业化如表3-1所示。   从表3-1中可以看出,上海已经完全实现了工业化,工业化结构比重达到99.31%,重轻工业比重达到269.70。与完全工业化地区相比较,中部六个省份正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中。   (二)产业结构高加工度化   为计算产业结构高加工化,我们将工业进行分类。分为:劳动对象工业、机械工业、传统加工工业。根据2005年各省的统计数据计算六省产业结构高加工度化如表3-1所示。   从表3-1中可以看出,与产业结构高加工度化地区相比,中部六省份的机械工业比重仅有一位数的百分比。山西、湖北和安徽的机械工业比重大于传统工业比重。其中,山西省的对采矿业的依赖性相当强,机械工业与劳动对象比重达到了186.03。   (三)产业结构高附加值化和结构软化   根据2005年各省的统计数据计算六省产业结构高附加值化和结构软化如表3-1所示。   从表3-1中可以看出,与我国制造业发达的浙江相比,中部六省的制造业相对来说较为落后。这说明,中部六省的产业结构附加值较低。在产业软化方面,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南、湖北软化程度较低,并且差距较小。   表3-1产业结构工业化、高加工度化、高附加值化和结构软化 单位:%      资料来源:2005年的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上海、浙江统计年鉴。      四、中部六省产业结构高度化比较分析   山西、河南、安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