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导学案(5)高中地理必修一.docx
湘教版(2019)必修一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
第三节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导学案
1.喀斯特地貌的概念:
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
2.分布:
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形成喀斯特地貌的条件
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
对喀斯特作用的影响
岩石的可溶性
岩石成分
可溶性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
岩石的可溶性强、透水性好,喀斯特作用强;反之则弱
岩石的透水性
空隙、裂隙大,透水性强
水的溶蚀能力
水体成分
二氧化碳含量多,溶蚀力强
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机酸、无机酸数量越多,水的溶蚀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有机酸含量多,溶蚀力强
无机酸含量多,溶蚀力强
水体的流动性
大气降水多,流动性强
水的流动性越强,水的溶蚀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地面坡度大,流动性强
岩石裂隙大,流动性强
裂隙连通性好,流动性强
气候
气候湿润、降水量大以及常年气温较高溶蚀作用强烈,喀斯特地貌发育更广泛
地质构造
节理、裂隙是地下水运移的通道,断裂破碎带有利于喀斯特地貌发育,
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的稳定性决定着喀斯特地貌演化的进程,地壳上升速率或上升幅度都影响喀斯特地貌发育
巩固练习:
石幔是一种形似布幔的薄片状石钟乳,是岩溶裂隙水进入洞腔后,薄膜状水流在向下流动过程中碳酸钙沿着某一边缘垂向沉积而成的。贵州省某溶洞内发育一通体乳白色石幔,高度达26.6米,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高石幔(上图)。据此完成下题。
1.石幔易发育于()
①倾斜的洞顶②平直的洞顶③缓斜的洞壁④陡直的洞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解析:结合材料可知,石幔是岩溶裂隙水进入洞腔后,薄膜状水流在向下流动过程中碳酸钙沿着某一边缘垂向沉积而成的,因此需要倾斜的洞顶才能形成薄膜状水流,①正确,②错误;材料中明确提及是水流沿着某一边缘垂向沉积形成高度达26.6米的石幔,缓斜的洞壁流水速度慢不利于形成沉积形似布幔的薄片状石钟乳,而是缓慢沉积形成较厚的石钟乳,③错误;陡直的洞壁,薄膜状水流流速较快,在向下流动过程中容易沉积形成薄片状的石钟乳,④正确。故选B项。
2.形成洞内石幔通体乳白色的最关键条件是()
A.洞体宽大 B.CO2充足
C.岩性均一 D.恒温环境
答案:C解析:结合材料可知,岩溶裂隙水进入洞腔后,薄膜状水流在向下流动过程中碳酸钙沿着某一边缘垂向沉积而成的石幔呈通体乳白色,这说明沉积的石灰岩岩性均一,颜色差异较小,C项正确;洞体宽大,只是形成的石幔面积较大或高度大的条件,A项错误;CO2充足和恒温环境只是岩溶地貌形成的条件之一,并不是石幔通体乳白色形成条件,B、D两项错误。
4.形成过程及主要地貌类型
(1)形成过程
(2)喀斯特溶蚀地貌
溶沟
指石灰岩表面上的一些沟槽状凹地。它是由地表水流,主要是片流和暂时性沟状水流顺着坡地,沿节理溶蚀和冲蚀的结果
石芽
溶沟间突起的石脊称石芽。
石林
这是一种高大的石芽,高达2030米,密布如林,故称石林
溶斗
又称喀斯特漏斗,是—种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溶斗下部常有落水洞通往地下,如果通道被黏土或碎石堵塞,就会积水成池
峰丛
在极厚的可溶性岩石区域,水流切割出连绵不绝的群峰。如果山与山之间基座相连,则被称为峰丛
峰林
当峰丛进一步溶蚀,基座被切开,山与山之间变得相对独立散布,则为峰林
溶蚀洼地
溶蚀洼地与峰林同时形成,开始在峰丛之间可能形成一些由岩溶漏斗、落水洞集中的小凹地;而后小凹地水流集中,使地表及地下的岩溶作用均强烈发展,漏斗、落水洞逐步扩大,形成溶蚀洼地。有时溶蚀洼地积水,可形成湖,称岩溶湖
孤峰
在大自然的力量下,山峰会越来越少,就会成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如像泰国攀牙湾的大白菜一样的残峰。最终,残峰最终也会消失不见
溶洞
石灰岩被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所溶解、腐蚀而形成的天然洞穴
一般先形成上层洞穴,后形成下层洞穴;洞穴水平延伸,地壳稳定;几层洞穴说明经历几次地壳抬升
(3)喀斯特沉积地貌
钙华
富含的Ca(HCO3)2地下热水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时,因CO2大量逸出,导致CaCO3沉积,形成钙华。由于钙华的不均匀分布,常形成钙华坝、钙华湖等喀斯特沉积地貌
石钟乳、石笋、石柱
富含的Ca(HCO3)2的水从洞顶往下滴时,因水分蒸发和CO2逸出,从水中析出的在洞顶、洞壁和洞底发生沉积,形成多姿多彩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5海岸地貌
海岸地貌是海岸带在构造运动、海水运动、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表形态
类型
形成过程
典型景观
地貌特点
海蚀地貌
由岩石构成的海岸,由于不断受到海浪的击打和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