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思想与和谐图书馆构建.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孔子思想与和谐图书馆构建
摘要:孔子的思想已经浸润到我们的血液中,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孔子的很多思想仍然有现实意义,该文论述了孔子仁、礼、义的思想对和谐图书馆构建的意义。
关键词:孔子思想;仁;礼;义;和谐图书馆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浸润了我国二千余年,已经深入到国人的血液里。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如何挖掘孔子思想,以使其为我们所用,非常有意义。
1.“仁”与和谐图书馆的构建
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天下大乱,诸侯蜂起的春秋时期,为了收拾乱局,各家各派的思想家们提出了种种解决方案,孔子认为天下归“仁”,则乱局可弭。“仁”是孔学的一个根本性的概念,是人性结构的理想。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李泽厚先生认为:“由礼归仁,是孔子的创造性的理论贡献”。“仁”的意思是什么呢?按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仁”从“人”从“二”,是讲两个人的关系的,也就是说,“仁”实际上是告诉人们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为了处理好人们的关系,孔子又由“仁”的概念引申出了一系列的规范,这些规范经过我们创造性地转化,完全可以成为我们今天和谐社会的传统资源。
1.1仁者要“爱人”。
“爱人”在孔子的观念里是有差等的,他主张由近及远的爱,我们在和谐图书馆的构建中,可以抛弃由近及远的爱的观念,对同事、读者都充满一视同仁的爱。爱是美丽的字眼,是人类的理想追求。爱是善意前提,善意是理解的前提,有了善意,就有了沟通的基础,有了沟通,本来可能引发比较大的矛盾的事情也就能够摆平了。人与人之间,很多摩擦、纠纷的产生都是缘于沟通不够,沟通不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常常习惯于把人往坏处想。爱是和谐的基础,图书馆内部充满爱,就能够构建和谐的图书馆同事关系,图书馆的员工们把他们的爱心奉献给读者,就能够营造出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和谐关系。
1.2“仁者先难而后获”。
这句话的大意是说,有仁德的人面对艰难的事情抢在别人前面,对能获得奖赏的事便退居别人后面。现在很多的矛盾与纠纷,或者说不和谐音,都是因为利益之争,很多人在利之前,就会趋之若骛,但是,世界上的利益、好处都是有限的,而人们的欲望又是无限的,在无限的欲望面前,利益不仅不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求,甚至连很少的一部分人的需求也满足不了,如果大家都在那里看不开,遇到一点点利益就要争执,还会有什么和谐。孔子对“先难而后获”的强调,正是治疗我们今天汲汲于名利的毛病的一幅药。图书馆的领导以及普通员工们,如果有“先难而后获”的精神,何愁建立不了和谐的图书馆?当然,我们讲“先难而后获”不是让人们无原则地放弃权利,而是要人们对无限的争利之心有所克制。
1.3仁要求人们要“恭、宽、信、敏、惠”。
孔子说“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所谓“恭、宽、信、敏、惠”大意是指恭敬、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孔子认为恭敬就不会被侮辱、宽厚就得到大家拥护、诚实就会得到人们信任,勤敏就会使工作有成效,有恩惠就能够指挥动别人。孔子是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说的这段话,子张是孔子最热衷于政治的门徒之一。孔子回答的话是讲从政的诀窍,其实,作为一个一般的人,又何尝不需要“恭、宽、信、敏、惠”呢?如果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都能够“恭敬”,不仅彼此之间会减少很多麻烦,更主要的是和读者的纠纷将少之又少,试想,有谁会去侮辱一个对自己以礼相待的人呢?宽厚、诚信、慈惠也能够起到这样的功效,而勤敏意味着工作效率,工作效率的提高,意味着服务质量的提高,服务质量的提高,自然会令读者满意。
2.“礼”与和谐图书馆的构建
2.1礼作为一种规范,按照费孝通先生的说法“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
礼的这一特性,完全可以为我们今天的图书馆建设所用。在构建和谐图书馆的过程中,必须有规章制度,否则,就会搅成一团粥,,那绝对不是和谐。和谐如同交响乐,是有高低起伏的。一团粥的状态还是一种纷乱的状态,图书馆是有分工的,一团粥抹煞分工,抹煞分工的后果,只能导致互相推诿、扯皮。规章制度建设可以分清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每一个人在其权利和义务范围内行事,不逾越“本分”,图书馆的工作就会井然有序。图书馆的规章制度的遵守,主要靠人们的自觉,不仅要靠图书馆员工们的自觉,还要靠读者自觉。我们完全可以挖掘传统礼为人所自觉遵守的特性,以期达到让人们服从图书馆的规章制度。而要做到这点,我想以下几点是非常重要的:(1)制定的规章制度要合情合理,合乎人们的情理结构;(2)权利义务制定的要明确、具体;(3)利用一切机会,宣传规章制度。
2.2“礼”讲诚信,把内心世界和外部行为统一了起来。
“仁”讲诚信,侧重于内心世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