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外科护理课件╱创伤性疾病病人的护理.ppt

发布:2017-12-03约2.44千字共2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九章 创伤性疾病病人的护理 李晓玲 教授 华西临床医学院护理系 创伤(trauma) 机械、物理、化学或生物等因素造成机体损伤。 机械性致伤因素作用于机体造成的组织结构完整性破坏或功能障碍。严重者涉及心、肺、脑、肝、肾等重要脏器而危及生命。 第一节 损 伤 损伤(injury) 指人体受到外界各种创伤因素作用所引起的皮肤、肌组织、骨、脏腑等组织结构的破坏,及其所带来的局部和全身反应。 一、病因和分类 1、致伤原因 2、损伤部位 3、受伤组织 软组织损伤 骨骼损伤 内脏器官损伤 5、皮肤完整性 二、病理生理 1、局部反应 受伤部位组织细胞被破坏、变性坏死及对入侵病原微生物和存留的异物的反应所致。 2、全身反应 3、损伤的修复 修复过程: 三、临床表现 1、症 状 2、体 征 生命体征不稳定 创口和出血 压痛和肿胀 活动或功能障碍:活动受限,神经、肌肉、骨骼损伤时常出现功能障碍. 四、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2、影像学检查 X片、CT、MRI、B超 3、诊断性穿刺 常用于闭合性损伤的诊断 4、置管灌洗检查 5、监测中心静脉 可辅助判断血容量和心功能 五、处理原则 1、手术治疗 2、非手术治疗 六、护理评估 1、术前评估 (1)健康史及相关因素 一般情况 受伤史 既往史 (2)身体状况:局部、全身、辅助检查 (3)心理社会支持情况 2、术后评估 (1)伤口出血 (2)感染 七、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体液不足 与损伤或失血过多有关 2、疼痛 与损伤导致局部炎症反应或伤口感染有关 3、组织完整性受损 与致伤因子导致皮肤组织结构破坏有关 4、躯体移动障碍 与躯体或肢体受伤、组织结构破坏或剧烈疼痛有关 5、潜在并发症:伤口出血、感染、挤压综合征 八、护理目标 1、病人有效循环血量恢复,生命体征稳定。 2、病人自诉疼痛逐渐减轻,舒适度增加。 3、病人伤口得以妥善处理,受损组织逐渐恢复。 4、病人受伤部位功能逐渐恢复,能自主活动。 5、病人无并发症发生或并发症能被及时发现与处理。 九、护理措施 1、维持有效循环血量 止血 体位 建立静脉通道 监测生命体征 2、缓解疼痛 制动 体位 镇静、止痛 (1)开放性伤口的护理 清创术前准备 体位和制动 创面观察与处理 (2)闭合性损伤病人的护理 局部冷或热敷 观察全身和局部情况的变化 4、协助病人功能锻炼 5、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伤处出血 伤口感染 挤压综合征 十、护理评价 1、病人生命体征是否稳定,有无体液失衡发生。 2、病人疼痛是否得到有效控制,能否配合治疗。 3、病人伤口有无感染发生,是否痊愈。 4、病人功能锻炼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各部分功能是否恢复,有无并发症发生。 5、病人是否发生伤口出血、感染、挤压综合征等并发症,如发生是否得到有效处理。 十一、健康教育 1、宣传安全知识,加强安全防护意识。 2、及时就诊。 3、强调功能锻炼的重要性,督促病人积极进行身体各部位的功能锻炼。防止肌萎缩和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生。 * * 广义 狭义 挫伤 擦伤 火器伤 撕裂伤 Pricking wound 致伤原因 contusion 切割伤 Incised wound 刺伤 扭伤 挤压伤 震荡伤 颅脑 颌面部 颈部 胸(背)部 腹(腰)部 骨盆 脊柱脊髓 肢体损伤 4、损伤程度 轻度 中度 重度 闭合性损伤: 如挫伤、挤压伤、扭伤、震荡伤、关节脱位和半脱位、闭合性骨折和闭合性内脏伤等。 开放性损伤: 盲管伤(只有入口没有出口者) 贯通伤(既有入口又有出口) 切线伤(致伤物沿体表切线方向擦过的沟槽状伤) 反跳伤(入口和出口在同一点) 病理过程与一般炎症相同 3~5日后趋于消退 发热反应: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发热。 神经内分泌系统反应:疼痛、精神紧张、有效血容量不足等因素综合作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分泌大量儿茶酚胺、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和胰高血糖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被激活,保证重要脏器的灌注和对抗致伤因素的损害作用。 代谢反应:基础代谢率增高,分解代谢增强,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免疫反应:免疫功能下降。 愈合类型:一期愈合、二期愈合 影响愈合的因素:局部、全身 炎性反应阶段 肉芽形成阶段 组织塑形阶段 疼痛:依据损伤程度和部位,疼痛程度不一。 发热:中、重度损伤常有发热,一般不超过38.5℃。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大量儿茶酚胺及炎性介质释放、疼痛、精神紧张和血容量减少等因素引起体温、心血管、呼吸和血细胞等方面的异常。 其他:可伴有食欲减退、倦怠和失眠等。 主要表现: T 38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