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两首 课件(人教版必修3).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文本探究 1、首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流露诗人怎样的感情? 庄周梦蝶—— 暖玉生烟—— 无题 作业:谈谈《锦瑟》的含蓄美、朦胧美。 ①含蓄美:纵观全诗,作者并不直抒胸臆,而是借助于生动形象的典故来作隐喻含蓄的表达,如“?庄周梦蝶”隐喻诗人年轻时沉迷美好的情境及幻灭、迷离的心灵。“望帝春心”隐喻诗人対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怀念和哀痛之情。“月明珠泪”隐喻诗人不为世用的悲苦寂寥。“蓝田玉烟” 隐喻诗人追求美好事物而无法亲近的惆怅。②朦胧美:诗人用“庄生”梦中的浪漫神奇想象,把人人带入美好的梦幻景象,令人神往;又用“望帝”把心托给“杜鹃”仿佛置身于“杜鹃啼血”的氛围中,更感受到离别后的思念之深。梦中的朦胧美如一幅画,雾也朦胧,水也朦胧,美人鱼落泪,蓝田美玉在阳光下闪光,仿佛燃烧出缕缕轻烟,冉冉飘拂。 写作背景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唐玄宗到了晚年,不理朝政,整日沉迷声色, 756年6月,安史之乱,叛军攻破潼关,唐玄宗与杨国忠、杨贵妃兄妹等仓皇逃往四川避难,走到马嵬坡的时候,随行的将士发动兵变,杀死了权相杨国忠,并迫使唐玄宗赐死了杨贵妃,史称“马嵬之变”。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命术士为其招魂。术士声称在海外仙山见到了杨贵妃。 唐人写马嵬之变,往往把责任推到杨贵妃身上,以“红颜祸水”为唐玄宗开脱。李商隐却把矛头指向了唐玄宗,借唐玄宗荒淫腐败而招致祸乱败亡的历史教训,抒写诗人对这一历史悲剧的认识,进而讽刺现实政治,以古鉴今。 朗读诗歌注意注音与节奏、 马 嵬(wéi)唐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gèng) (bǔ)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tuò) (chóu)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结合注释,疏理文意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海外还有同样的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缘分已经断绝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夜里空听到禁卫军夜巡的梆子声,士兵在击打刀斗,再没有鸡人传唱报晓的声音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这日六军哗变,全军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牛郎织女一年才一次会面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为何做了近四纪的皇帝,却不如普通百姓夫妻恩爱,长相厮守 文本探究 1、首联运用何种手法,“徒闻”“未卜”有何用意? 综合探究 分析《马嵬》章法结构的特殊之处 当堂检测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①“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高:栖高树,喻自己清高;吸风饮露,所以“难饱”。 ②“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实是隐喻受人冷落。③薄宦:官卑职微。④梗犹泛:行踪漂泊不定。梗:木偶;泛:漂泊。⑤芜已平:荒芜到了没径地步,野草连成片了。 1、 这首诗前后两联所用的艺术表现手法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不了情 蔡琴 忘不了忘不了忘不了你的错忘不了你的好忘不了雨中的散步也忘不了那风里的拥抱忘不了忘不了忘不了你的泪忘不了你的笑忘不了落叶的惆怅也忘不了那花开的烦恼 寂寞的长巷而今斜月清照冷落的秋千而今迎风轻摇它重复你的叮咛一声声忘了忘了它低诉我的衷曲一声声难了难了忘不了忘不了忘不了春已尽忘不了花已老忘不了离别的滋味也忘不了那相思的苦恼 马嵬(其二) f 用典,讽刺唐、杨“世世为夫妻”的爱情誓言 2、二三两联用何种手法,有何作用? 对比,突出唐、杨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悲惨境遇。 3、尾联运用反问,有何深层意义? 此句是说为何贵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好自己的女人,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运用反问,含蓄的启发世人汲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的教训。点明了诗的主旨。 这首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招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 * ①夕阳无限好——? ②身无彩凤双飞翼—— ③何当共剪西窗烛——? ④春蚕到死丝方尽—— 只是近黄昏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