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2章 移动信道电波传播及无线链路计算.ppt

发布:2015-09-09约2.48万字共20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1 VHF、 UHF频段电波传播特性 移动通信中, 移动台是处在运动状态之中的, 电波传播的条件随着移动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接收信号的场强起伏也很大, 可达几十分贝, 极易出现严重的衰落现象。 图2 - 1示出了一个场强的实测记录。 由此可见, 接收信号出现严重的衰落现象是移动通信电波传播的一个基本特点。 图2 - 1 移动通信场强实测记录(f=160 MHz) 2.1.1 电波传播方式 现代移动通信已广泛使用150 MHz(VHF)、 450 MHz、 900 MHz(UHF)频段, 因此, 必须熟悉它们的传播方式和特点。 发射机天线发出的无线电波, 通过不同的路径到达接收机, 当频率f> 30 MHz时, 典型的传播通路如图2 - 2所示。 图 2 - 2 典型的传播通路 2.1.2 自由空间的传播损耗 直射波传播可按自由空间传播来考虑。 自由空间是一个理想的空间, 在自由空间中, 电波沿直线传播, 不发生反射、 折射、 绕射、 散射和吸收等现象。 在图2 - 3所示的自由空间中, 设在原点O有一辐射源, 均匀地向各方向辐射, 辐射功率为PT。 经辐射后, 能量均匀地分布在以O点为球心, d为半径的球面上。 已知球面的表面积为4πd2, 因此, 在球面单位面积上的功率应为PT/4πd2。 若接收天线所能接收的有效面积取为 A = λ2/4π, 则接收功率为 图 2 - 3 自由空间传播损耗 通常, 定义发射功率与接收功率的比值为传播损耗。 所以, 自由空间传播损耗Lbs为 2.1.3 大气中的电波传播 1. 大气折射 在不考虑传导电流和介质磁化的情况下, 介质折射率n与相对介电系数εr的关系为 众所周知, 大气的相对介电系数与温度、 湿度及气压有关。 大气高度不同, εr也不同, 即dn/dh是不同的。 根据折射定律, 电波传播速度v与大气折射率 n成反比, 即 大气折射对电波传播的影响, 在工程上通常用“地球等效半径”来表征, 即认为电波依然按直线方向行进, 只是地球的实际半径Ro(6.37×106 m)变成了等效半径Re, Re 与Ro之间的关系为 2. 视线传播极限距离 视线传播的极限距离可由图2 - 4计算。 天线高度分别为ht和hr, 两个天线顶点的连线AB与地面相切于C点。 由于地球等效半径Re远远大于天线高度,因此, 自发射天线顶点A到切点C的距离d1为 图 2 - 4 视线传播的极限距离 所以, 视线传播的极限距离为 2.1.4 障碍物的影响与绕射损耗 实际情况中, 电波在直射传播中存在各种障碍物, 由障碍物引起的附加传播损耗称为绕射损耗。 设障碍物与发射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如图2 - 5所示。 图中, x表示障碍物顶点P至直射线TR的距离, 称作菲涅尔余隙。 规定阻挡时余隙为负, 如图2 - 5(a)所示;无阻挡时余隙为正, 如图2 - 5(b)所示。 由障碍物引起的绕射损耗与菲涅尔余隙的关系如图2 - 5(c)所示。 图中, 纵坐标为绕射引起的附加损耗, 即相对于自由空间传播的分贝数。 横坐标x/x1 中的x1是第一菲涅尔区在P点横截面的半径, 它由下列关系式求得 图 2 - 5 障碍物与余隙绕射及损耗菲涅尔余隙的关系 (a) 负余隙; (b) 正余隙; (c) 绕射损耗与余隙关系 例 2.1 设在图2 - 5(a)所示的传播路径中, 菲涅尔余隙x=-82 m, d1=5 km, d2=10 km, 工作频率为150 MHz。 试求电波传播损耗。 解 先由式(2 - 1)求出自由空间传播损耗: [Lbs]=32.45+20lg(5+10)+20lg150=99.5 dB ? 由式(2 - 2)求第一菲涅尔区半径: 2.1.5 反射波 当电波传播中遇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光滑界面时, 如果界面尺寸比电波波长大得多, 就会产生镜面反射。 由于大地和大气是不同的介质, 所以入射波会在界面上产生反射, 如图2 - 6所示。 图 2 - 6 反射波与直射波 不同界面的反射特性用反射系数R表征, 它定义为反射波场强与入射波场强的比值, 可表示为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