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说文解字艸部”研究.doc

发布:2017-06-07约8.79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说文解字?艸部》研究 [摘要]《说文解字?艸部》收正篆字四百四十五个,记录了汉代以前的草类植物名称和草类有关的词语。本文从《说文解字?艸部》字的字源研究出发,在此基础上,以“茗”和“菊”为例,解析《说文?艸部》字的文化蕴涵,从而探寻先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关键词] “说文解字”;艸部;字源研究;文化蕴含 绪论 钱钟书先生阐释义理辞章考据诸级诸层的关系认为:“一代于心性之结习成见,风气扇被,当时义理之书熟而相忘、忽而不著者,往往流露于文词语言”。 [1]《说文解字》是一部保存中国上古社会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其表现方式以字形取象,构成特殊的文化史料。会通整部《说文》九千多个字的字形结构、字词本义,就会建构出中国上古三代以来的整个人文化观念系统,也由此构成了中国上古社会的历史文化背景。本文拟从《说文解字?艸部》部分字字源研究出发,以“茗”和“菊”为例,解析《说文?艸部》字的文化蕴涵。 自人类以来,草类植物便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而《说文解字?艸部》收入正篆字四百四十五个,大致记录了各种草类植物的名称及其状貌。这些植物的名称和草类的有关词语很多都在代代相传,他们与先民的生活密切相关,要想了解这些字的文化内涵,我们必须从《说文》出发,研究艸部收集的四百四十五个正篆字的编排、分类情况,揭示部分植物的命名起源,才能了解先民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揭示《说文》中包罗万象的中国古代文化。 一、《说文?艸部》字的字源研究  艸,百芔也。从二屮。凡艸之属皆从艸。(仓老切)。徐锴《繋传》:艸,總名也。艸叢生,故从二屮。段玉裁注:卉下曰:“艸之總名也。”是谓转注。俗以草为艸,乃别以皁为草。[2]王筠《句读》:《秋官?庶氏》“嘉草”,《释文》作嘉艸,此艸字之存于经者。章先生《文始》:古文但作屮,孳乳为蕘,艸薪也。在本部亦孳乳为樵,散木也。由《说文五百四十部首正解》中所著录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艸部为植物的总名,从字源上分析,屮、艸、艹、这儿这一些都是草茎的象形,可以两拼三拼四拼而成三个音义各别的字。在现代的形式里,所有二拼以上的屮大多拉平了做了十字或者艹字了。[3] ﹙一﹚《说文?艸部》字的分类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宣称:“今叙篆文,合以古,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譔其说。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诣。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万物咸睹,靡不兼载。”整部《说文》收字九千多个,以形符系联,以义类相从,分门别类地统摄于五百四十部首内,这就是许氏所谓“分别部居,不相杂厕”的体例。 在一部之中,许慎在编次、训释过程里,还贯彻实现“取类”之法,从一定程度上沟通了异部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反映出古人在讨论“观物取象”的时候,已经有“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说法。在古人观物取象的过程里,涉及人与物一类,往往存在着颇为复杂的关系,至少包含着由人及物、亦人亦物、由物及人几种情形。 例如“桃”字与“姚”字,属于不同的部类,但这两个字皆从兆字为声符而构成对应。今我们以“取类”的方法进行比较研究。桃,果也。从木,兆声﹙《说文?木部》﹚。《说文通训定声》小部第七:《诗》:桃之夭夭。《传》:桃,有花之盛者。姚,虞舜居姚虚,因以为姓。从女,兆声。或为姚,娆也。而《荀子?非相篇》:“莫不美丽姚冶。《注》引《说文》:姚,美好貌。案所引盖与“娆也”相当。二者均有美盛轻盈之义。另外,“桃”能避鬼厌邪,盖谐其“轻佻”之音而通于“逃”也。“桃”为木,而且是仙木,又称“五木精”,能厌伏邪气,制百鬼。当桃的意象作为花理解时,古人又赋予其不少异名,其一为“夭采”,其二称“娇客”,其三为“轻薄花”,其四为“解语”花。将“桃花”赋予不同的物名的同时也将“桃花”的称谓人化了。在这两个字的观物取象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由物及人的过程。“姚”本身有“娆 ”的意思,形容人的形态。而“桃”的称谓人化之后,更倾向于姚的意思。完成了由物到人的取象过程。 从艸部字的分类编排来看,则明显地体现出古代中国人的“比类”的思维方法。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说法,“其列字之次第,类聚群分,皆有意义。”段氏关于艸部字内部编次规律的揭示,正体现了《说文解字》卷十五下所谓:“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条牵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联系。” ﹙二﹚《说文?艸部》字的分类说明 从“艸部”字的编次来看,从“蓏”到“荏”为一类,这一类字的特点,所指或为果实或为禾实,大率为可食用者。如其中“蓢”或从“禾”作“稂”。蓏,根据《齐民要术》记载:“在木曰果,在艸曰蓏。”而“稂”,禾粟之莠,生而不成者,谓之童蓢也。下以蓏为例,分类说明“艸部”字的第一种分类,果实类。 果,《说文》“木实也”,《释文》“果,桃李之属。”“果”是树上结的桃李之类的果实的总称,如《韩诗外传?七》“果园梨栗,后宫妇人以相提掷”。蓏,《说文》“在木曰果,在草曰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