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的康复赵锡吉》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脊髓损伤的康复;脊髓损伤的康复;;脊髓损伤的分类,按脊髓损伤病理分为原发性脊髓损伤和继发性脊髓损伤。
原发性脊髓损伤主要是脊髓震荡,脊髓休克,脊髓挫裂伤,脊髓压迫。
继发性的是原脊柱损伤不稳定,脊髓缺血损伤,伤后涉及递质变化、水肿及能量代谢的改变。 ;定义;2.截瘫是指颈段以下,不包括颈段,脊髓的胸段、腰段和骶段椎管内的脊髓损伤之后,造成的运动和感觉功能的损害和丧失。上肢的功能不受累,但可根据具体的损伤水平,躯干、下肢及盆腔器官可以受累,在这个术语当中包括马尾和圆锥损伤,但是不包括腰骶丛病变和椎管外的周围神经损伤。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
;3.神经平面:指在身体两侧有正常的感觉和运动功能的最低脊髓节段。
4.感觉平面:身体两侧具有正常感觉功能的最低脊髓节段。
5.运动平面:身体两侧具有正常运动功能的最低脊髓节段,脊髓是连接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的通道,是把大脑的命令传递到人身体各个部分的关键环节。 ;6.完全性损伤的定义为:最底骶段( S4~S5 )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完全丧失。脊髓全部受到挫伤而感觉和运动均呈麻痹的状态,临床症状是横断性完全损伤 / 瘫痪区域腱反射消失 / 自主神经障碍 / 尿意及自主排便尿完全消失 / 肠管运动瘫痪等。
7.不完全性损伤的定义为:损伤平面以下包括最底骶段( S4~S5 )保留有部分运动或感觉功能。
(骶部感觉包括肛门皮肤粘膜交界处和肛门深部的感觉;骶部运动功能检查是通过肛门指检了解肛门外括约肌有无自主收缩,肛门指检 是 判断脊髓休克 / 骶段感觉和运动功能是否存在 必做检查。);脊髓基本解剖结构;3.与脊髓相连共31对脊神经:颈段8对(C),胸段12对(T),腰段5对(L),骶段5对(S),尾神经1对(Co),每一对脊神经的根丝所附着的一段脊髓为脊髓节段。;
;
5.脊柱生长快,脊髓生长慢。自胸髓开始,神经根向下斜行。腰、骶、尾部的神经根在穿过相应的椎间孔之前 在椎管内几乎垂直下行聚集成束形成马尾(见图)。因而脊髓节段高于相应的椎骨,了解其对应关系对病变和麻醉的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6.推算方法:成人,上颈髓节C1-4大致与同序数椎骨相对应,下颈髓节C5-8和上胸髓节T1-4与同序数椎骨的上1节椎体平对,中胸部的脊髓节T5-8约与同序数椎骨的上2节椎体平对,下胸部的脊髓节T9-12约与同序数椎骨的上3节椎体平对,腰髓节约平对T10-12,骶尾髓节约平对L1。
脊髓上部颈节(颈1-4节)=颈椎序数;
脊髓下部颈节(颈5-8节)和上部胸节=同序数椎骨 减1
脊髓中部胸节=同序数椎骨减2;
脊髓下部胸节=同序数椎骨减3;
脊髓全部腰节平对第10-12胸椎,也有资料显示为11-12;
脊髓全部骶尾节平对第1腰椎 ;7.脊髓灰质:神经细胞核团组成,蝴蝶形,位于中央区,中心有中央管
灰质前联合:中央管前联合部分
灰质后联合:中央管后联合部分
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属于下运动神经元
后角:传递痛、温度觉、部分触觉的Ⅱ级感觉神经元(单侧损伤,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即同侧痛、温觉障碍,而深感觉及部分触觉仍保留;双侧,明显束带感;后根,深浅感觉均有障碍)
C8-L2侧角:交感神经细胞,纤维经前根通过交感神经径路支配和调节内脏及腺体功能(同侧)
S2-S4侧角:脊髓副交感中枢,纤维支配膀胱、直肠、性腺;8、脊髓白质:上、下行传导束及大量胶质细胞组成,灰质外周
皮质脊髓束:传递对侧大脑皮质运动至同侧前角细胞,产生随意运动
脊髓丘脑侧束及前束:传递对侧躯体皮肤痛、温度觉和轻触觉至大脑(单侧损伤,传导束型感觉障碍,损害节段平面以下的对侧痛、温觉障碍,深感觉保留;白质前联合损伤,损伤两侧脊髓丘脑束的交叉纤维,表现为对称性节段性痛温觉丧失,因有未交叉的纤维在后索及前索中直接上升,可无明显触觉障碍,称为感觉分离现象)
薄束:传递同侧下半身深感觉和识别性触觉
T4以上出现楔束:传递同侧上半身的深感觉和识别性触觉
脊髓小脑束:传递本体感觉至小脑,其功能与同侧躯体、肢体平衡协调有关;;一、概述;;;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脊髓灰质侧角损害或脊髓病变阻断侧角与大脑联系的径路,出现相应节段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膀胱、直肠括约肌功能,血管运动、发汗反应及皮肤、指(趾)甲的营养等障碍,特别是膀胱、直肠功能障碍为脊髓疾病与其他疾病鉴别的重要体征之一。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是否出现、出现的早晚与病损的部位、严重程度密切相关。;2、脊髓不同部位损害的临床特点
⑴脊髓横贯性损害:损伤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及括约肌功能障碍。急性期往往出现脊髓休克症状,一般持续3-4周,以后逐渐转为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包括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及反射性排尿。
①高颈段(C1-4):四肢呈上运动神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