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复习纲要.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人文地理学复习纲要
地理学的发展一般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古代地理学,近代地理学和现代地理学阶段。P1
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P3
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和文化景观成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基本主题。P23
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P23
文化区分为三类: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P24
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P24
形式文化区的特征是,它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层次分明;自然状态的形式。)P24
功能文化区:它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而是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P25
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P25
文化扩散分为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P26
扩展扩散分为:接触扩散(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和刺激扩散。P27
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①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
②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
③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
④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P30
对人文景观的解释:
①聚落是最重要的文化景观
②自然条件,自然景观是基础
③人文因素是文化景观主体
④文化景观(物质因素)是文化景观躯干(形),非物质因素是血肉(神)
⑤文化各因素要个别分析,又要综合考虑
⑥文化景观反映人地关系
⑦文化景观有地域分异,又有时间变化(此为笔记)
人地关系论P36
①环境决定论——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它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②可能论(或然论)——法国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③适应论——英国人文地理学家罗克斯比。强调人群对自然环境的文化适应。
④生态论——美国地理学家巴罗斯。人与自然和生物环境的相互影响。
⑤环境感知论
⑥文化决定论
⑦和谐伦——人地关系和谐(核心)
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P79
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P83
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的人口数量。P83
人口密度一般看作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P84
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
①短距离迁移为主
②乡村人口迁向城市的阶段递进性
③两地间互迁移量比重不大
④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
⑤短距离的迁移以女性居多
⑥年轻人更富迁移性
⑦以农村迁向工商业中心为主P90
民族的特征:①共同语言②共同的地域③共同的经济生活④共同心理素质P99
民间文化又称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民俗各族人民历代相沿积久而形成的风尚、习俗,具体反映在各民族的服饰、饮食、居住、生产、婚姻、丧葬、文娱活动、节庆、礼仪、禁忌等方面。P108
民俗的分类:物质民俗(包括居住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生产民俗、交通运输民俗);社会民俗(包括节日民俗、岁时民俗);礼仪民俗(包括诞生礼仪、成年礼仪、婚姻礼仪、丧葬礼仪);精神民俗(包括巫术及其民俗、宗教、信仰民俗、民间禁忌);口承语言民俗,包括民间文学传承(神话、故事、歌谣、叙事诗、言语等)、民间艺术传承等。P109
索尔的推论(植物驯化的最初中心在东南亚)P122
索尔认为最早发生驯化的区域和人群满足下列条件:
①植物驯化不可能发生在食物不足的地区
②驯化中心必然位于一个动、植物种类繁多的区域,要有多样化的地形和气候
③驯化不可能首先出现在大河的河谷内
④耕种不得不在林地中开始
⑤最早的农民必须已经掌握使之倾向于耕种的技能
⑥原始的驯化者应该是定居的
农业发展阶段:原始农业——迁移农业;传统农业——生计农业;现代农业——商业农业P127
作为食物的主要农作物有小麦、水稻和玉米等。
小麦的分布:居首要地位。它的播种面积最大,分布范围最广,除南极之外,遍及世界各地。小麦是一种温带作物,在27-57°N和25-40°S之间分布最为集中,主要分布区:①俄罗斯温带草原区的黑土带;②美国和加拿大中部的小麦带;③澳大利亚、印度的亚热带与热带草原区;④中国的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P144
水稻的分布:生长在温度较高、水分充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