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考两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docx

发布:2019-07-04约4.52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考两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策略 从近几年高考作文来看,绝大部分都是“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就是给你一份材料,让你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写一篇作文。“千古文章意为高。”材料作文主要考查学生读写能力的结合,写作者必须要对材料进行认真的阅读,仔细的分析,正确的立意。立意准了,方向就对了,离目标就近了。下面摭谈高考两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一、“比较式”材料作文审题 比较式材料,一般是将两件事或者一件事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从观点、方法、动机、思维、情态、效果等方面直接进行比较,有的给出比较后的差异事实,和基本结论(如2012全国大纲卷)。有的只给两件基本事实,不给事实差异,更遑论结论了(2012安徽卷)。对比较式材料作文审题的一般思路是:A比B好在哪?差异在何处?(横向思维)是何原因导致A和B差异的?(纵向思维) 如:安徽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公司车间角落放置了一架工人使用的梯子。为了防止梯子倒下伤着人,工作人员特意在旁边写了条幅“注意安全”。这事谁也没放在心上,几年过去了,确实也没发生梯子倒下伤着人的事件。一次,一位客户前来洽谈合作事宜,他留意到条幅并驻足良久,最后建议将条幅改成“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 这是同一件事的两种做法。 首先运用横向思维,比较异同。 第一种做法,公司怕发生安全事故,写了“注意安全”提示语,让行人注意。这说明此处梯子靠在墙上有安全隐患。 第二种做法将“注意安全”条幅改为“梯子不用请横放”。这是要求工作人员将事情做到位,从而将危险因素完全消除掉。 但这两种做法虽是两个独立事件,但作文审题绝对不能分割开来,而应将前后做法进行对比。通过前后对比,得出差异:前面是要求行人做到;后面是要求自己做到。前面做法,危险依然存在;后面做法,隐患彻底排除。 作文题要审生活、审人性,也就是说要审生活的真谛。那就必须运用纵向思维,即研读材料所表现的社会现象和事实,由表及里,追根溯源,揭示规律。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根据比较结果,可从多角度立意。从提示对象看:前者着重提示行人,后者着重提示工作人员将工作做到位。原因是做事的角度不同,前者立足他人注意,后者立足自己做好。所以考虑从“提醒得再好,不如将工作做到位”这方面立意。《做到实处》、《换个角度会更好》题目都可以。 从预期效果来看:前者做法安全隐患并未消除,后者将安全隐患消除了。原因是前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后者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从“抓住根本”立意,是很准确的。 我们还可以进行第二次追问,从而找出工作作风和思维习惯的差异性。 第一种做法,应该说在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认识到问题,但没抓住关键,流于表面形式,工作简单化,就是“制度上了墙,会议开得长,效果且不管,工作走过场”。面对危险,也做了防范,因为提醒的条幅也贴了,至于是否能对症下药,管不了。这样就可以从“形式主义”方面立意。 当然一件事情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生活中做事,喜欢大而化之,粗放式管理,不严谨,思维僵化,不重视细节,不去换位思考。处理问题不从细微处入手。要知道一切安全事故都出在小事的疏漏上。这样可以从“注重细节”、“转换思维”上去立意。 对作文的审题就像一棵树型图,树干即事件的本真,树干的上面有枝丫,枝丫上面有叶和花。直写树干最好,但也可写关联的枝丫,可写稍远点叶和花。若写空气、水、阳光,尽管也是树生长的原因之一,但远了一些。高考作文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如有人从公德入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牵扯公德吗?第一种做法也是从人性化出发的,但无非是没将事情做到点子上。第二种做法就是有公德?你家梯子不是靠在墙上?为什么有这样的立意呢?这是将两幅不同标语割裂开来了,没有比较前后的区别与联系,所以也没抓住关键。 还有人从防患于未然着手。也未抓到要点。前面做法从某种程度上也是防患于未然。差异只是隐患杜没杜绝。还有什么“说与做”,都是犯了同样的错误。 检验立意是否准确的方法,用你的知识经验和实践经验,回头反问,只提示“注意安全”是缺“公德”?标示“梯子不用横放”是有“公德”?是否荒唐,一问便知。 安徽题有点难,难在学生不习惯这种无明确比较项的比较。特别是还有一干扰项,“这事谁也没放在心上,几年过去了,确实也没有发生梯子伤着人事件。”也就是说,前一种做法,也起到一定防患作用,但安全隐患并没有消除,就像“达摩克利斯”剑,依然悬在头顶。 其实全国大纲卷与安徽高考题是一个类型,也是“比较式”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周末,我从学校回家帮着干农活。今春雨多,道路泥泞,我挑着一担秧苗,在溜滑的田埂上走了没几步,就心跳加速,双腿发抖,担子直晃,只好放下,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 妈妈在田里插秧,看到我的窘态,大声地喊:“孩子,外衣脱了,鞋子脱了,再试试!” 我脱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