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2.1.1 平面》教学设计.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1.1 平面
东莞市南城中学 陈立
1.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2.1.1平面》是人教A版《数学》必修二的第二章第一节,教学内容安排一个课时,主要内容是平面的描述性概念及三个公理。
(2)内容解析
平面是最基本的几何概念,教材以课桌面、黑板面、海平面等为例对它加以描述而不定义。平面的基本性质即公理1、公理2、公理3,是研究立体图形的理论基础,也是进一步推理的出发点和根据。其中公理可以用来判断直线或者点是否在平面内;公理用来确定一个平面,判断两平面重合,或者证明点、线共面;公理3用来判断两个平面相交,证明点共线或者线共点的问题。平面的基本性质在高考中一般以选择和填空题型为主。
学生在第一章的学习过程中,经历了对立体图形的整体把握,这节课以学生熟知的长方体为载体,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拓展学生已有的平面几何观念,帮助学生观念逐步从平面转向空间。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平面的描述性概念,了解平面的表示方法和画法;理解平面的基本性质即三个公理,会用符号语言表示图形中点、直线、平面之间的关系。
2.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2)目标解析
借助学生已有的的,通过类比让学生思维过程。,但是要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的本质还是有一定难度,没办法也没有必要从更深层次理解这些知识点,因此,将这些内容定位为了解。,能够这些知识点。问题:如图,正方体中,它有多少个顶点、多少条棱、多少个面?
探究:观察哪些顶点在底面内?哪些顶点不在底面内?哪些顶点在直线上?哪些顶点不在直线上?哪些棱在底面内?哪些棱不在底面内?
以学生最熟悉的正方体为载体切入,先让学生回答最简单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然后以探究形式提出本节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而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问题让学生回答,然后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导入新课。 问题1:课桌面、黑板面、海平面等画面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问题2:请你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体给人以平面印象?
问题3:你觉得平面可以拉伸吗?平面有厚薄之分吗?
创设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简单问题,使学生直观感知平面,引出平面的概念。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举例和相交交流,教师要对学生举例给予评价,以鼓励为主。 给出平面的描述性概念:平面没有大小、厚薄和宽窄,平面在空间是无限延展的,不可度量。
例1、已知命题:
①10个平面重叠起来,要比5个平面重叠起来厚。
②有一个平面的长是50m,宽是20m。
③黑板面是平面。
④平面是绝对的平,没有大小、没有厚度,可以无限延展的抽象的数学概念。
其中正确的的命题是__________。
加深学生对平面概念的理解。
用投影仪展示好中差几个层次学生的答案,并点评。 问题1:在平面几何中,怎样画直线?
问题2:我们能否根据直线的画法画平面,哪位同学来画一下?
从已学的直线画法入手,简单易懂,将平面和直线进行类比,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让学生到黑板演示直线的画法,教师说明这位同学画的实质上是直线的部分,通过想象两端无限延伸而认为是一条直线,因此仿照直线的画法,让学生动手画平面,并让部分学生解释他们所画的平面是基于什么样的一种想法。 平面的基本画法及表示
平面的基本画法
①通常用平行四边形来表示平面。当平面水平放置时,通常把平行四边形的锐角画成,横边画成邻边的2倍长。如图
②两个平面相交时,画出交线,被遮挡部分用虚线画出来;如图
平面的表示:
1﹒用一个希腊字母?,?,?, ……来表示,如:平面?、平面?等。
2﹒用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或两个相对顶点的字母来表示。如:平面ABCD,平面AC, 平面BD等。
在学生动手之后再给出基本画法和表示方法,这样做让学生易于接受和掌握。
借助多媒体的直观、形象,用投影仪展示平面的画法,可展示水平放置平面、竖直放置的平面、相交平面、平行平面等,让学生经历直观感受。 问题:观察下图,你认为点和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有几种?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有几种?
给出点和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并给出符号语言表示。
例2、如图,用符号表示下列图形中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
(2)
练习:用符号表示下列语句,并画出相应的图形:
(1)点A在平面?内,点B不在平面?内,点A,B都在直线 a上;
(2)平面?与平面?相交于直线m,直线a在平面?内且平行于直线m.
让学生回答简单的位置关系问题,自然引出点线面之间的数学符号表示。例题是为了让学生初步了解三种语言的转化。这部分内容对学生较难掌握,因此除例题外还增加一个练习题。
先让学生归纳点与直线、平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