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保证措施.doc
劳动力保证措施
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措施
开展科学研究,促进技术进步。全面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促进建筑技术的进步。
提高管理水平,科学的组织生产。
改善劳动组织,建立相应的劳动组织形式,形成有利于个人技术的发挥,以及工种之间的分配和协作的机制,建立岗位责任制,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提高职工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技术熟练程度。加强职工的文化、技术教育,使所有参加生产的职工都能掌握一定的现代化管理知识和有关新工艺、新技术、新办法。
施行月结月清制度
本工程项目成立后,将根据进度计划和作业特点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制定劳动力需求计划,报公司劳务部门及业主批准后,进入现场施工。
对施工现场的劳动力进行跟踪平衡、进行劳动力补充或减员。
项目经理部应加强对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管理,加强对施工人员作业质量和效率的检查。
我公司所有施工人员均为长期固定职工,不受节假日影响,各工种平行作业,互相配合,重要岗位备有后补人员。
为保证工程的顺利生产,不出现窝工、误工现象,必须加强对劳动力的管理,根据生产任务和施工条件的变化对劳动力进行跟踪平衡、协调,以解决劳务平衡、劳务与生产要求脱节的问题,其目的是实现劳动力动态的优化组合。
劳动力管理以进度计划与劳务合同为依据,允许劳动力做充分的合理流动.
劳动力管理以动态管理和日常调度为手段,以达到劳动力优化组合和作业人员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为目的.
职业健康安全保护措施:
组织管理措施
项目部成立职业健康安全保障领导小组,设立工地医务室,配备必需的现场检测、检验、治疗设备及药品。主治医生承担临床病人的诊治,卫生防疫专业人员负责工地日常卫生防疫工作,做好工地食堂、饮食、饮水卫生管理、传染病防治及工地劳动卫生监督检测,组织人员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协助处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发生的传染病及时报告。
劳动保护措施:
重视劳动保护工作
劳动保护是为了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而采取的各种保护措施,在施工中,加强行政管理,搞好劳动保护工作。
利用工地板报、宣传栏、班前点名等形式加强劳动卫生防护知识教育,提高个人防护意识。施工管理者加强监督,有毒有害作业人员坚持佩带个人劳动防护用品上岗作业,并建立奖惩制度。
建立工作时间的限制和休息时间,规定休假制度,从时间角度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
采取各项劳动安全与卫生措施,从作业场所、环境条件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
施工前与施工技术人员密切联系,使施工组织措施符合劳动卫生保障要求。合理组织劳动力,严格按照劳动定额组织施工。在实际施工中,由劳动卫生保障领导小组负责劳动卫生保障工作的监督与落实,必须强化管理,保证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保障施工顺利完成。
劳动保护用品配备
视施工需要、施工场所中危害因素和劳动安全与卫生要求,合理配备足够、齐全的劳保防护用品。
选择齐全防护用品,如安全帽、安全带、雨衣、雨靴、手套、防护口罩、面罩等,既要使用方便,又要对危害和危险具有较好的防护效果。
选购防护用品符合国家标准,并且保证质量,选购时应审核其产品的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安全鉴定证。在使用前用简易方法进行质量检察,发现不合格,及时更换。
劳保用品必须提前采购,配置充足,统一发放。
正确使用劳动保护用品
建立劳动保护用品正确使用管理规定,所有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接受检查,检查内容主要是:是否穿戴劳动保护用品、穿戴是否正确,是否穿戴足够防护用品。
能否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对防护效果、对劳动者保护效果影响很大,即使质量好的防护用品,如果使用不当,也不能起到防护作用。因此使用者一定要按规定正确使用,熟悉、掌握防护用品使用方法,上岗前按规定穿戴,不能图省事、怕麻烦,只有正确发挥防护用品的作用,才能避免或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
完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
施工现场由于机械震动多,噪声大,露天作业时间长,在水泥装卸、搅拌及电焊中,工人常接触、吸入大量粉尘,易引起矽肺、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耳聋、震动病等。在施工中主要采取完善劳动安全卫生设施等预防措施。
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在有毒或粉尘多地方,作业人员要戴防毒、防尘口罩。
改变施工工艺,采用无噪声或低噪声的工艺和设备替代高噪声的工艺和设备,解决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污染问题。
改善作业环境,对产生有毒气体和粉尘的场所,设置除尘设备及消毒设施,增加通风换气装置和采光照明设施。
取消和减少手持震动机械,操作时使用防震垫、防震手套,以防止震动病的发生。
电、气焊作业尽量实行隔离作业,电焊工必须戴专用防护面罩、眼镜和手套。
在施工、生活区域内设置标志、信号和防护装置,在坑、洞、沟等设置防护装置。在经常过往的地点,为安全设置通道、便桥,安装防护设施和照明设施。
在机电设备安装防护装置和漏电保护装置,在运转机械上设置安全启动和迅速停车装置,在高空作业时,为防止落物伤人、坠落摔伤设置工具箱和防护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