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进入及其对中国制业的影响.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02年,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突破500亿美元,这是中国自改革开放
以来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第一大国”。据统计,
2002年全国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4171家,同比增长30.72%;合同利用
外资金额827.68亿美元,同比增长19.62%;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27.43亿美
元,同比增长12.51%。它结束了近几年来中国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上负增长
和低增长的局面,预示了今后几年中国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新一轮高增长
的开端。截至2002年12月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24196个,合
同利用外资金额8280.60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479.66亿美元。根据调
查,世界500强中已有400多家来华投资。目前,大型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开始
成为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主流。
一、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制造业的若干重要特点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随着跨国公司对中国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中国成为世
界“生产制造中心”的呼声越来越高。其实,观察现代跨国公司和传统跨国公
司的区别,跨国公司在中国制造业发展中的地位,已由“一个中心”成为“多
个中心”。
1.生产制造中心
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生产成本低廉,许多外国厂商相继将生产
据点移往中国。例如,2001年7月,松下电器公司停止在美国肯塔基州生产微
波炉,将其生产基地集中到了上海。8月,东芝公司宣布停止在日本国内生产
电视显像管,把包含数字电视在内的电视机生产线全部转移到中国,至此,日
本主要彩电制造商松下电器、东芝、三洋电机、三菱电视4个公司都已将彩电
生产的主要基地移至中国。此外,日本的其他家电产品如录像机、复印机、空
调、CD、单放机、DVD等也主要由日本在中国的工厂生产。据统计,中国在世
界出口额中的比例,1990年不足2%,2000年上升为4%,2002年进一步提高
至6.5%。就轻工纺织产业看,以家电为例,2001年全国微波炉共计出口1252
万台,占当年全国生产量的69%;2001年全国电饭锅共计出口822万台,占当
年全国生产量的57%。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多数家电产品世界最大制造基地。
再以鞋业为例,目前,全球鞋类年产量约100亿双,在中国,2001年广东省鞋
类年产量近30亿双,约占世界产量的3/10;温州市鞋类年产量10多亿双,占
世界产量的1/10。就中国而言,堪称世界最大的成品鞋生产基地。
一般而言,制造业有消费品制造业和资本品制造业、轻型制造业和重型制造
业、一般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之分。如果说前一时期跨国公司向中国的国际产
业转移主要集中于消费品制造业、轻型制造业或一般制造业的话,那么,自
2002年起,资本品制造业、重型制造业或装备制造业将成为跨国公司新一轮向
中国的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受“广本汽车”示范引导,2002 年,本田、丰田、
尼桑都陆续将不少生产厂搬到广州,由此广州可能很快形成一个上千亿元产值
的汽车产业。同时,一些跨国公司已开始把集成电路、计算机和通信等高科技
产品的生产基地逐步转移中国。例如,菲利浦已投资15亿美元建立了芯片生产
厂;由几家大公司联合投资62亿美元设立的芯片生产基地——中芯国际,首批
芯片已于2002年底前后下线。此外,新惠普、东芝、夏普、三星等国外主要计
算机生产商也先后在中国建立了大规模的整机生产基地。目前,在长江三角洲
地区,已形成了一批在全球举足轻重的产业带。从昆山到南京形成200公里IT
产业带,产值超过1500亿元;从太仓到南京形成200公里的重化工和新材料产
业带,产值超过1600亿元。在上海浦东张江,单是中芯国际一家企业周围,就
聚集了国内外82家配套企业。在江苏省吴江开发区,目前生产最终产品的外商
IT企业,其选用的装配材料中有80%以上不用出区就能配齐。如果再与周边的
一些IT企业相衔接,配套水平可达98%以上。
2.跨国采购中心
在全球制造中心向中国转移的同时,流通领域包括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
塔斯科、伊藤洋华堂、欧尚等众多跨国零售巨头瞄准中国市场采购。2001年底
沃尔玛的全球采购中心从香港地区搬到深圳,一两年内,沃尔玛将停止采购外
包,而将年销售额1900亿美元的商品全部交给在深圳设立的全球采购中心及其
所属的采购网络完成;家乐福不仅在上海设立全球采购中心,而且2002年内建
立10个区域性全球采购中心,中国已成为家乐福在亚洲最大的采购基地;麦德
龙把上海和天津作为中国南北区域采购供应的枢纽。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跨
国零售集团从中国采购出口的商品达 300 亿美元,占当年中国出口总额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