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论名声》读懂文本解析.ppt

发布:2019-02-06约1.95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论名声   [德]叔本华 每个人皆能求得荣誉,只有少数人可获得名声(强调获得名声的人的稀有),因而只有具有特殊卓越成就的人才能获得名声。(强调获得名声的人的条件) 该段主要讲立功与立言的区别:立功的影响是有限的,易逝的;立言则是无限的,永存的。 这类成就可分为立功、立言二种,立功、立言是通往名声的两条大道。 两条大道各有利弊,主要的差异在于功业如过眼烟云(立功是易逝的),而著作却永垂不朽(立言是永存的)。 极为高贵的功勋事迹也只能影响一时(立功影响有限),然而一部光芒四射的名著却是活生生的灵感源泉,可历千秋而长新(立言是无限的,永存的)。 功业留给人们的是回忆,并且在岁月中渐渐地被淡化,终至完全消失,除非历史将他凝化成石,流传后世(立功是易逝的)。 著作的本身便是不朽的(立言是无限的,永存的) ,举例来说,亚历山大大帝所留在我们心目中的只是他的盛名与事迹,然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荷马等人依然健在且活跃在每个学子的头脑中,其影响一如他们生时。 此段内容很是清晰,讲立功是需要靠机遇的,立功很实际,易被理解。 立功需要依赖机遇才能成功,因此得来的名声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功业本身的价值,另一方面也的确是靠风云际会才能爆发出璀璨的火花。 比如,战功的评定,它所依据的是少数见证人的证辞,然而这些见证人并非都曾在现场目击,即使果然在场目击,他们的观察报道也不一定都公允。 以上所说的是有关立功的几个弱点,但可以用它的优点来平衡。 立功的优点在于它是一件很实际的事,也能为一般人所理解。 该段内容亦很清晰:从立言的角度讲立言无需机遇,不易被理解,是要靠诸多判断的累积的。 立言的情形恰与立功相反(该句可看出和上段对比,仍讲二者间的区别)。 立言不依赖偶然的机遇(立言无需机遇),主要靠立言者的品格学问才可以长存不朽。 此外,所立之言的真正价值是很难断定的,内容愈深奥,批评愈不易。 通常,没有人足以了解一部巨著(立言不易被理解),而诚实公正的批评家更是凤毛麟角。 所以,靠立言而得的名声,通常都是累积许多判断而成的(立言要靠诸多判断的累积)。 在前面我已提过,功业留给人们的是回忆,而且很快就成为陈年旧物了;然而有价值的著作,除非有丧失的章页,否则总是历久弥新,永远以初版的生动面目出现。 所以,著作不会长久被误解的,即使最初可能遭到偏见的笼罩,在长远的时光之流中,终会还其庐山真面目。 也只有经历了时光之流的冲击与考验,人们方能来评论著作(立言不易被理解),而它的真正价值也才会显露出来。 此段内容从两个不同的层面解说绝对价值和内在价值。前者是指真正的名声依赖其内在价值。后者是指因缺失条件而未获得名声的人,其内在价值同样不朽。 名声实在仅是与他人相比较的结果,而且主要是品格方面的对比,所以,评价也就因时因人而异。 某人的名声可能因新秀的崛起而使他原有的声望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冲击或湮灭。因此,名声是依靠绝对价值来评判的,而所谓绝对价值,只存在于那些出类拔萃之人物,直接地靠其本身而傲视同类,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为他人剥夺。 所以为了增进我们和社会的幸福,我们应该全力追求伟大的头脑和心灵。 没有反射体我们无以看到光线,没有沸扬的名声我们便不可认识真正的天才。 然而,名声并不代表价值,许多的天才沉没于默默无闻之中。 莱辛便说过:“有些人得到了名声,另一些人却当获而未得。” 15. 文章说“立功”与“立言”是通向“名声”的两条大道,请简要分析二者的主要区别。 (6分) 15. 立功的影响是有限的、易逝的,立言则是无限的、永存的。 立功要靠机遇,立言则无需机遇。 立功很实际、易被理解,立言要靠诸多判断的累积、不易被理解。 16. 文章最后一段说“名声是依靠绝对价值来评判的”,又说“名声并不代表价值”,二者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6分) 16. 不矛盾,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表述。 前者是指真正的名声依赖其内在价值。 后者是指因缺失条件而未获得名声的人,其内在价值同样不朽。 此类题型相对开放。它建立在对文本的理解以及自身知识的基础上。首先把题干中提及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说法和文本中的内容相对照,明确三者的含义,然后结合文本内容找出异同点,分别加以分析。注意,文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出“立德”,但是反复强调品格学问,内在价值,绝对价值等,这些本就是“德”的暗示。 17. 我国古代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说法,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认识。 (6分) 答: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立德”是指树立圣人之德;“立功”包含功业和声名; “立言”则指创立学说。   我国传统文化认为“立功”优于“立言”;叔本华则认“立言”优于“立功” 。 但它们都强调“德”的首要作用。 * *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