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pptx

发布:2025-02-02约1.94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蒹葭

耒阳三中卜素梅

解题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蒹葭----芦苇

初读诗歌,感受故事美

请大家听读诗歌,注意读音和节奏。

读准字音

蒹葭()溯洄()

晞()湄()

跻()坻()

涘()沚()

jiānjiā

sùhuí

méi

zhĭ

chí

读准节奏:四言两字一顿,五言前二后三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诗

歌,然后对照注释理解意思并口述。

河畔芦苇茂苍苍,夜来白露凝成霜。我思慕的那个人,正在河水那一方。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艰险又漫长。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又在水中央。

第一章

第二章

河畔芦苇茂密密,露水珠儿还没干。

我思慕的那个人,正在那边水草滩。

逆流而上去寻她,水路升高舟行难。

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又在水中沙洲上。

第三章

岸边芦苇茂又盛,露水珠儿没晒干。

我思慕的那个人,正是在那水涯边,

逆流而上去寻她,水路迂回曲又弯,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沙滩上。

主要内容:

诗人在一个深秋的早上冒着秋寒,不畏艰难反复追寻伊人的过程。

再读诗歌,感受音乐美

请一位同学朗读诗歌,其他同学对照《诗经》的特点,说说这首诗在语言上,结构上的特点。这些特点对表现诗歌有什么作用?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本诗语言结构特点及其作用

(1)四言为主,兼有五言;运用双声词(蒹葭)和叠词(苍苍——凄凄——采采)

(2)每章用韵,具有音韵美。

第一章压ang韵,第二章压I韵,第三章压I韵。声音由响亮而谙哑。表现主人公的情感也由开始的憧憬而焦急失望再到怅惘迷茫。

(3)重章叠句,一意化为三叠。

全诗共三章,三章句式结构,诗意既相似(每章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又有发展。表达感情更深刻,一唱三叹,极具感染力。

三读诗歌,探究人物美,领略意境美

诗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写景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

蒹葭苍苍—凄凄—采采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

暗示时间推移

渲染萧索凄迷的氛围烘托可见不可求的失望怅惘之情

深秋凄凉、清冷的环境

诗歌中的两个人物分别具有怎样的形象?你从哪些描写中分析出来的?

意境:

文艺作品借助形象传达出的意蕴和境界。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请大家闭上眼睛,穿越时空,随着老师一起来到几千年前的那条小河边,说说你见到了怎样的景,感受到怎样的情?领略诗人营造的意境之美。

请跟大家分享你

领略的意境美吧

写作方法

诗人到底是用怎样的方法营造这如梦如幻的意境的呢?

四读诗歌,探究主旨,感悟朦胧美

请大家再次齐声朗读,思考,“所谓伊人”指的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吗,还能不能有其他的理解呢?

恋人、贤士、理想等等,一切可望难求的美好事物。

“伊人”的指向是模糊不确定的,但诗歌中有确定的东西,是什么?

美好的事物总是可望难求是确定的;

主人公的痴心迷恋,不畏艰难险阻执著

追求是确定的。

主旨归纳

本诗以清秋为背景,运用托物起兴、情景交融和重章叠句的手法抒写了主人公不畏艰难险阻,执著追求“伊人”的过程。抒发了主人公企慕和怅然若失的情感,反映人类对美好事物永无止境的追求。

同学们,孔子心中的“伊人”是“仁爱”;陶渊明心中的“伊人”是“世外桃源”;居里夫人心中的“伊人”是镭的发现;袁隆平心中的

“伊人”是“杂交水稻”;你们心中的“伊人”又是什么?跟大家一起分享分享吧!

拓展延伸

阅读《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再见!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