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粉尘危害及防尘措施.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粉尘灾害防治
一、粉尘危害及防尘措施
(一)粉尘种类和危害程度分析
该矿可采煤层3层,其中M31煤层于2007年3月前全矿井范围内基本采空,实际可采煤层为M28、M32煤层。
1)鉴定结果
爆炸:根据贵州省煤田地质实验室2011年5月提交的爆炸性鉴定报告,M28、M32煤层的煤尘无爆炸性。
综上所述:按煤尘有爆炸性。
Ad 挥发分
Vdaf 焦渣特征 火焰
长度
(mm) 成分名称 体积浓度(%) 质量浓度(mg/m3) O2 ≥20 ≥285714.3 CH4 ≤0.5 ≤3578.4 CO2 ≤0.5 ≤9821.4 CO ≤0.0024 ≤30 NO2 ≤0.00025 ≤5 SO2 ≤0.0005 ≤14.3 H2S ≤0.00066 ≤10 NH3 ≤0.004 ≤30.4 H2 ≤0.5 ≤448.66 浮尘 含二氧化硅10%以上时≤2mg/m3 含二氧化硅10%以下时≤10mg/m3 5.1.2 防尘措施的确定
5.1.2.1 粉尘产生的特点
产生粉尘量的大小与自然因素和生产技术因素均有关系,有以下特点:
1)煤层本身结构:一般煤层较软、结构疏松、破碎、节理发育、干燥且产尘量大;
2)构造:采掘工作面进入断层和褶皱发育的地带时,其产尘量一般较大;
3)煤层赋存:在生产工艺相近的条件下,急倾斜比缓斜煤层、厚煤层比薄煤层产尘量大。
4)采煤工艺:就生产技术而言,采煤机械化程度越高产尘量越大;
5)顶板管理:全部陷落顶板管理方法比充顶板管理方法产尘量大;
6)运输方式:自溜运煤比机械运煤产尘量大。
5.1.2.2 综合防尘措施
1)产生粉尘的尘源地点及喷雾洒水设置地点是:
(1)采、掘工作面;
(2)采煤工作面的运输巷;
(3)装载点及卸载点(工作面到运输巷皮带输送机间的转载处、煤仓转载处);
(4)采煤工作面下口;
(5)主斜井;
(6)储煤场和排矸场;
(7)煤仓。
2)降尘措施
要将空气中的矿尘浓度降到安全标准以下,矿井必须采用综合防尘措施,并以风、水为主。包括通风防尘、湿式作业、净化风流和个体防护等措施,并建立完善的防尘洒水管路系统。
(1)没有防尘供水管路的采掘工作面不得生产。主要运输巷、上山与下山、采区运输巷与回风巷、采煤工作面运输巷与回风巷、掘进巷道、卸载点等地点都必须敷设防尘、供水管理,并安设支管和阀门。防尘用水均应过滤。
(2)巷道风流净化:在各含尘量较大的进风巷中设置水幕,降低粉尘浓度,避免进风流污染。。根据风流中粉尘浓度而开启供水阀门。m左右地方设置水幕净化风流,放炮后开启供水阀门。水幕随着掘进工作面推进而挪动位置,一般每推进10m挪动一次。
②该矿在采煤工作面运输巷、回风巷离工作面10~15m 左右地方设置水幕净化风流,且工作面回风巷至少设置两道风流净化水幕。
③为净化掘进巷道的含尘风流,在该矿掘进头局部通风机吸风口前方设置水幕除尘
(4)定期清尘:设专人经常清扫和刷洗巷道周壁沉积的煤尘,以防止煤尘在井下堆积超标并及时清运出矿井。
(5)湿式作业:采煤工作面及掘进工程面要求湿式作业,按规定采用湿式打眼,、必须用水炮泥,放炮后进行洒水降尘。
(6)水质要求:对井下防尘用水要求必须过滤以达到防尘用水的水质要求。对水质的规定为:含有固体悬浮物不超过0mg/L;PH值在6.5~8.5之间;大肠菌不超过3个/L。 巷道名称 煤岩 支护形式 断面(m2) 风量(m3/s) 风速(m/s) 类别 净 掘 1 主斜井 岩 锚喷 6.05 6.5 22.5 3.7 2 副斜井 岩 锚喷 6.05 6.5 22.5 3.7 3 回风斜井 岩 锚喷 6.05 6.5 45 7.4 4 3201运输巷 煤 工字钢 4.646 5.5 15 3.2 5 3201回风巷 煤 工字钢 4.646 5.5 15 3.2 6 开切眼 煤 单体 5.66 7 15 2.7 7 3202运输巷 煤 工字钢 4.646 5.5 15 3.2 8 3202回风巷 煤 工字钢 4.646 5.5 15 3.2 (8)定期清扫和刷洗巷道周壁沉积的粉尘,并及时清运出矿井。
(9)矿上应配备粉尘检测仪用于检测采、掘工作面以及其他产生粉尘较大地点的空气,及时发现粉尘浓度是否超限,若超限立即分析并采取对应措施。其配备情况见表5-1-4。
表5-1-4 粉尘检测仪器配备情况表
序号 设备名称 设备规格型号 单位 数量 1 粉尘采样器 AQF-1 台 2 2 呼吸性粉尘采样器 AQH-1 台 2 3 矿用粉尘采样器 AFQ-20A 台 2 4 呼吸性粉尘测定仪 ACH-1 台 2 5 矿用个体粉尘采样器 ACGT-2 台 2 6 电光分析天平 IG-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