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退热药对小儿发热疗效观察.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三种退热药对小儿发热的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 比较注射用赖氨匹林、布洛芬混悬液、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的退热疗效。方法 观察儿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高热住院患儿107例,分别按静推注射用赖氨匹林、口服布洛芬混悬液、肌注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分为3组,进行退热疗效比较。结果 用药60min后赖氨匹林静推组平均降温1.95℃,总有效率为85.00%,布洛芬混悬液口服组平均降温1.65℃,总有效率82.86%,复方氨林巴比妥肌注组平均降温0.98℃,总有效率为53.12%。结论 注射用赖氨匹林、布洛芬混悬液退热疗效相似,较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均退热快、疗效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关键词】 赖氨匹林;布洛芬;复方氨林巴比妥;退热;疗效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51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206-02
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对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除了查找原因、病因外,应积极给予降温治疗。WHO建议当小儿肛温高于38.5℃时应采用安全的解热药治疗。目前市场上退热药物品种繁多,而临床上退热药物的选择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盲目性及滥用现象,选用安全有效的解热药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笔者对我院使用的注射用赖氨匹林、布洛芬混悬液、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的退热疗效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9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儿科住院治疗,根据胡亚美等[1]制定的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确诊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107例,腋下体温39-40℃,年龄1岁-9岁,男62例,女45例,临床表现有明显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全身症状及鼻咽部症状、体征,一般情况尚可并排除伴有严重支气管炎、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或有其他严重并发症者。注射用赖氨匹林组40例,平均年龄(5.46±3.22)岁,布洛芬混悬液组35例,平均年龄(4.76±3.03)岁,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组32例,平均年龄(5.03±3.35)岁。三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用药前体温等情况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给药方法 三组均按常规予抗病毒等抗感染治疗,并实施退热治疗。赖氨匹林组予注射用赖氨匹林(0.25g/支,扬州一洋制药有限公司)按体重10-25mg/kg加入生理盐水10ml静脉推注,布洛芬混悬液(20mg/ml,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组口服给药,剂量为5-10mg/kg,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2ml/支,广东南国药业有限公司)组臀部肌肉注射,2岁以下一次0.5-1ml,2-5岁一次1-2ml,大于5岁一次2ml。
1.3 疗效评价 用药后退热疗效与时间变化的关系:记录首次用药后0,15,30,60,90,120min的体温变化。总体退热疗效评价标准参照马艳霜等拟定的标准[2]:用药1小时后体温下降≥1.0℃,且维持2小时以上为显效;用药1小时后体温下降在0.5-1.0℃之间,且维持2小时以上为有效;用药1小时后体温下降0.5℃或末下降或上升者或未能维持2小时以上为无效。
1.4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用χ2,计量资料用检验t检验。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用药后体温变化 见表1。
3 讨论
3.1 赖氨匹林是阿司匹林和赖氨酸的复合盐,在体内水解生成阿司匹林和赖氨酸,因而它和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是一样的。通过抑制环氧酶,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而达解热、镇痛、抗炎的作用[3]。它不仅保持了阿司匹林原有的药效,也改变了在水中的溶解度,可以静脉或肌注给药。pH值为5-6,适合于与其他注射剂配伍。它改变了传统解热镇痛药只能口服、肌注给药,增添了新的给药途径——静脉给药,在病人静滴时可以入壶给药降温,避免了再次肌注的痛苦。本文结果显示赖氨匹林退热效果与布洛芬混悬液相似,而明显优于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用药1h后退热幅度大,起效快,有利于及时有效地控制高热,避免高热惊厥发生,且因避免了对胃肠道的直接刺激,不良反应少,可在儿科临床中有效应用。但随着赖氨匹林应用的日益广泛,其不良反应报道量也呈上升趋势,近几年有赖氨匹林至过敏性休克、肺水肿、喉头水肿、眼球突出等罕见不良反应报道[4],因此应用赖氨匹林时要严格按药品说明书使用,12岁以下小儿慎用。
3.2 布洛芬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应用于临床的非甾体抗炎药之一,其作为退热药应用于儿科临床,也得到国内众多专家的认同和推荐[5]。布洛芬为环氧化酶抑制剂,抑制前列腺素E2的合成,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点下移而发挥降低高热的作用,该药可以口服给药,避免了由于注射给药给患儿带来恐惧感而造成对治疗不合作,同时也可避免由于注射给药可能引起的医源性感染和医源性损伤。本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