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后金融危机时代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8页.doc

发布:2017-09-10约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基于后金融危机时代银行风险度量研究 一、金融危机与金融风险度量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导致国际货币体系的瓦解,以及20世纪70年代末美联储利率体制的调整,即以货币总量管理代替利率管理的目标,造成了世界经济环境的剧烈动荡。个人、企业以及金融机构投资的风险也空前加大。此后,全球范围内一些大的金融波动就层出不穷:1982年爆发了拉美国家债务危机、1994年底发生了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7月发生了东南亚金融危机、1999年1月和2002年7月别由巴西和乌拉圭金融动荡引起的拉美金融危机等,这些金融波动无不伴随着汇率动荡、货币贬值、股市爆跌、公司破产、银行倒闭等现象。尤其是由于美国次贷危机所导致的2008年全球金融动荡,可以说2007年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和金融市场动荡是对全球银行业风险管理能力的一次综合压力测试和实战演习。次贷危机是金融市场的黑天鹅(Nicholas Taleb,2007)或“9.11”事件,其特征是:发生概率低,史无前例,难以预期容易忽视,通常在人们未察觉之际突然发生,而且破坏力巨大。随着众多大银行和金融机构损失不断暴露,人们开始将目光投向这些机构的风险管理系统和能力,重点又是其中的市场风险衡量和评估系统,特别是标准模型VaR。这次危机中损失最大者几乎全是顶尖金融机构,这些机构拥有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雇用大批专家运作高度复杂的风险模型。然而可悲的是,包括VaR创始者J.P.摩根在内的众多机构都未能准确预测甚至未能探察到2007年发生的事件。于是人们开始怀疑银行风险衡量工具的有效性,并且认为正是由于金融机构过于依赖这些工具及其传达的信息而被误导深陷泥潭。风险价值系统(Value at Risk,以下简称VaR)是目前银行业普遍采用,并为新巴塞尔协议采用的市场风险衡量模型。在这次危机中,该模型的以下主要缺陷直接误导了市场: 在过去的十多年内,银行业普遍低估风险,银行交易账户运作风险胃口大开首先,由于银行普遍重视市场风险衡量和控制,并通过资产组合多元化技术分散风险,采用金融衍生工具转移和缩减风险,使得金融市场波动性下降,市场交易收益可预测性提高,市场风险和损失减少。其次,过去几年市场的相对平稳又为VaR提供了一个宽松的表演场所,使银行VaR被实际损失超过的比率下降。新巴塞尔协议对VaR推崇有加,也使银行高估了VaR作用低估了其局限性。英格兰银行考察结果对上述状况作了很好表述(Bank of England,2007):银行业整体对压力状态下VaR估算不足;VaR主要用于历史VaR事后评估,缺少预期性估算;由于近几年金融市场稳定而放松了风险意识;若将压力状态下波动性与相关性结合进行VaR估算,银行业资产组合VaR将会比常规VaR估算结果高4倍 模型风险并非新型风险,此次危机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重视起对其的有效管理。目前对于模型风险,并没有一个标准和统一的解决方案。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在模型使用过程中要重视模型的假设前提和使用限制条件,必须在满足模型相关假设条件下方可使用模型。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方面各种规避风险的措施与工具(如金融衍生产品)应运而生,这促进了新兴的经济与金融理论的诞生与发展;另一方面,人们迫切了解经济及金融风险的原因及其规律性。多年来,国际学术界对经济及金融系统的运行规律进行了不懈地探索。现代风险度量技术应运而生,不断发展,为银行风险分析和度量提供了坚实的方法论基础。 (一)VaR模型介绍 VaR(Value at Risk)是指在市场正常波动下某一金融资产或证券组合的最大可能损失。更为确切的是指,在一定的概率水平下(置信度),某一金融资产或证券组合在未来特定的一段时间内的最大可能损失。某一金融资产或证券组合在未来特定时期内的VaR可以表示为 (1) 其中,为证券组合在持有期内的损失,VaR为置信水平下处于风险中的价值。图4.1给出了置信水平为99%条件下VaR值的图示。不过,在实际使用现实中,金融机构更为关注的是未来的风险的情况,需要预测证券组合的未来损益分布,而这正是VaR估计的核心和难点所在。 图1.1 VaR损失示意图 由上述定义出发,要确定一个金融机构或资产组合的VaR值或建立VaR的模型,必须首先确定以下三个系数:1、持有期。持有期,即确定计算在哪一段时间内的持有资产的最大损失值。持有期的选择应依据所持有资产的特点来确定。比如对于一些流动性很强的交易头寸往往需以每日为周期计算风险收益和VaR值,如从银行总体的风险管理看持有期长短的选择取决于资产组合调整的频度及进行相应头寸清算的可能速率。巴塞尔委员会在这方面采取了比较保守和稳健的姿态,要求银行以两周即10个营业日为持有期限。2、置信水平。置信区间的选择反映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