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山东省威海市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上册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pdf

发布:2025-03-19约2.35万字共1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高一语文

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

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的人文研究多是经史研究。中国有浩如烟海的古籍和历史文献,所以古之学者多是从书斋中

发现问题并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不重视调查实践,没有实地考察的传统。在中国

的学术传统中,其实早在周代就有田野调查的形式,只不过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语境中,它不叫“田野调查”

这样直白生硬的术语,而是一个富于中国式浪漫优雅色彩的语词——“采风”。

古代称采集民歌的活动为“采风”,就是收集民间各种文学素材。采风并不是由于统治阶级爱好诗歌,

而是出于维护政权需要而了解民生、体察民情,那些表达人们内心情感和生活状况的诗歌,自然是写照民

情的好资料。采风有专门的“采诗官”负责,足见统治者的重视。古之采风不是以建设和确立某种学科理

论为目的,却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中国人自己的“田野调查”传统,深深地打上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烙印。它

固然对诗歌的理论起到一定建设作用,但根本上是服务于政治,而且一旦被研究者心中贴上了权威的标签

之后,难免会有表演、弄虚作假的不真实成分,不能很好地融入被研究者的真实生活。因此,采风不能称

为科学的田野调查法。

田野调查法源于西方,指所有实地参与现场的调查研究工作,也称“田野研究”。它要求研究者走

书斋、走进被研究对象的居住社区和他们的生活,在与他们一起生活中通过观察获取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并以此分析、得结论或提升理论。如今,学界普遍使用“田野调查”这样一个专业术语来指称我们的

调查工作,但在使用时仍存在一些误区。

进入田野是为了收集资料,了解真实情况,可怎么用这些资料?如何从资料中得规律性的总结,上

升到理论上的需求?这些却没有得到重视,反而将注意力仅仅集中在资料收集上,第一个误区就在于此。

收集、整理资料是田野考察的必要工作,陈述事实永远也不会错,但是把研究者推向田野不再是文化描

述的需要,而是为了理论建设和解决问题。

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拿西方现成的定义和方法来规范我们自己的思想。但是,定义不等于真理,方

法更不能取代思考过程。拿着西方现成的定义和解释比照现实的最大危险就在于忘记了语境规则。如今,

仍有业内学者按照西方的田野调查法按部就班、程式化的进行作业,这是第二个误区。我们应该考虑到田

野作业的调查对象是具有不同思想和思维方式的群体,其文化、政治、信仰千差万别,这些情况都决定着

田野调查的独特性。因此,不能生搬硬套西方的方法,而应更多地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

田野调查法普遍地被当下广大学者所运用,现问题和误区属正常。知易行难,我们只能在实践中不

断地总结经验,完善方法。田野调查法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势必会在未来随着中国学术环境的发展

而不断改变,向着鬲科技化与本土化等方向发展。

未来的社会是科技手段不断深化的智能型社会,所以未来的田野调查也会依托技术手段的革新而深入、

宽广。现如的田野调查工作中,已经积极引入地理资讯系统等高科技或借助影视技术最大限度地捕捉真

实,以改善学术研究。例如,学者范毅军以《走进时光隧道:GIS与时空资讯的整合》为题,详细讲解并演

示了如何与时空资讯进行整合,运用文字、数字和影像图片等各种时空资讯载体,在一个具体的时空架构

下,让人身临其境地理解特定研究对象的深层意义。

田野调查法不仅被中国人文学者所熟知并广泛应用,还在逐渐与中国学术实际情况相契合。我们比照

西方流传下来的田野调查传统,解决发生在中国“田野”中的问题时,出现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