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及意义详解.doc

发布:2017-04-03约5.18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及意义详解? 1、之 ????“之”可以作代词,多为第三人称代词;也可以作动词,是“到”“往”的意思。“之”作代词、动词时是实词,这里只说明其作虚词时的用法及意义。“之”为虚词时常作助词。 ①??? 结构助词,译为“的”。 例如: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结构助词,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音节助词,用来调整章节,无意义,一般不翻译。 ? ?例如:公将鼓之。 ???????? ?久之,日似瞑,意暇甚。 ? ????????怅恨久之。 ④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如:何陋之有? ? ????????宋何罪之有? ⑤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 ?例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以 “以”作动词时,是“认为”的意思,如“皆以美于徐公” 。下面着重讲“以”作虚词时的用法。 ?? ??(1)介词 ??? ??①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由于”。 ????? 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因为;后一个“以”表目的,来) ②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 、“按照” 、“依靠”等。? ? 例如: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凭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按照)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依靠)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 、“拿” 、“用”等。 ? 例如:屠惧,投以骨。(把) ? ??????徐喷以烟(用) ??? ???以衾拥覆。(拿) ?? ??(2)连词 ①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 ? ?例如:无从致书以观。 ? ?????? 属予作文以记之。 ??????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 ? 杀之以应陈涉。 ? 以光先帝遗德。 ②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 、“因而” 。 ? 例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以伤先帝之明。 ③有时相当于连词“而” ,表修饰。 ? 例如:俯身倾耳以请。 ? ????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3、于 ?? ??“于”为介词,主要用法有: ①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可译为“在” 、“从” 。 ? 例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在) ? ??????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从) ②表示行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向” 、“给” 、“对” 、“同” 、“到”等。 例如: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向) ?????? ?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给) ? ??????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 ③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可译为“比”或不译。 ? 例如: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 ??????贤于材人远矣。 ④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 例如:受制于人 。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⑤表原因,可译为“由于” 、“因为” 。 ? 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而 ???? “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①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和” 、“又” 。 例如: 中峨冠而多鬓者为东坡。 ?????? ?起坐而喧哗者。 ? ?????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②承接关系,可译作“就” 、“接着” 、“然后” ,或不译。 ? 例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 ????? ?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表示承接关系) ? ????? ?日出而林霏开 ③转折关系,译作“但是” 、“可是” 、“却” 。 ? 例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 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 ??????? ?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代表转折关系) ??????? ? 足肤皲裂而不知。 ④递进关系,译作“而且” 、“并且” 或不译。 ? 例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⑤修饰关系,可译为“地” 、“着” ,或不译。 例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5、焉 ???? “焉”可作代词,相当于“之” 、“哪里” ,如“忽啼求之,父异焉” 、“且焉置土石” 。这里只讲其作助词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