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重点整理.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刑法考试
名词解释4个 20分
简答题 4个 40分
选择题(不定项)10个 20分
案例 1个 20分
概念和构成要件
结合相关理论
结合本案实际分析
犯罪的形式概念
犯罪是违反刑事法律并且依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主体
犯罪主体的概念
1.犯罪主体的含义
犯罪主体,指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并且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自然人犯罪主体
单位犯罪主体
单位成为犯罪主体,以刑法分则规定的为限 ,可见自然人主体是我国刑法中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犯罪主体,单位主体在我国刑法中则不具有普遍意义。
2.犯罪主体的共同要件
我国刑法中自然人犯罪主体共同要件有两个:
犯罪主体必须是自然人
作为自然人的犯罪主体必须具备刑事责任能力
研究犯罪主体的意义
定罪方面
量刑方面
犯罪主体的分类
自然人主体和单位主体
一般主体和特殊主体
犯罪客体
1.犯罪客体的概念
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
例如:故意杀人罪——他人的生命权
故意伤害罪——他人的健康权
盗窃罪——公私财产所有权
抢劫罪——公私财产所有权和人身权
研究犯罪客体的意义
有助于认识犯罪的本质特征
有助于准确定罪,分清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有助于正确量刑
犯罪客体的种类
一般客体:指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整体。
同类客体:指某一类犯罪行为所共同侵犯的客体。
直接客体:某一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的社会关系。
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
主要客体、次要客体和随机客体
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区别
(1)犯罪客体决定犯罪性质,犯罪对象则未必
比如,同样是盗窃电线
某甲盗窃的是库房里备用的电线——盗窃罪,
某乙盗窃的是输电线路上正在使用中的电线——破坏电力设施罪。
两者的区别就在于犯罪对象所体现的社会关系不同:一是侵犯公共财产所有权,一是
危害公共安全。
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犯罪对象则不是任何犯罪都不可缺
少的,它仅仅是某些犯罪的必要要件
有犯罪对象——走私淫秽物品罪、故意伤害罪、抢劫罪等
无犯罪对象——偷越国(边)境罪,脱逃罪,非法集会、游行、示威罪等
(3)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客体受到危害,而犯罪对象则不一定受到损害
例如,盗窃犯将他人的电视机盗走,侵犯了主人的财产权利(犯罪客体),但作为犯
罪对象的电视机本身则未必受到损害。而一般情况下,盗窃犯总是把窃来的东西好好
保护,以供自用或卖得高价。
犯罪客体是犯罪分类的基础,犯罪对象则不是
犯罪对象是具体的人或物,因此可以凭借人的感觉器官来感知;犯罪客体
则是生命权、财产权、公共安全等凭借人的思维才能认识的观念上的东西,
二者具有具体与抽象的差别。
犯罪客观方面
概念:犯罪客观方面,是指刑法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
成侵害的客观外在表现
。
特征
客观性
具体性
多样性
法定性
研究犯罪客观方面的意义
是区分罪与非罪的重要依据
是区分此罪与彼罪的客观标准
是正确分析和认定犯罪主观方面的客观基础
是影响正确量刑的重要因素
具体表现为危害行为、危害结果、犯罪的方法、时间、地点等。
4.危害行为的基本表现形式 作为
不作为
作为*
(1)概念:作为是指行为人以积极的行为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作为违反的是禁止性规范,即刑法禁止做而去做,即“不当为而为之”。
(2)特点: 作为的外在表现是人的身体的积极动作
作为不是仅指单个的举动,而是通常由一系列积极的举动组成
作为违反刑法禁止性规范
作为的实施方式
(利用行为人自身条件的作为。
利用自身身体条件实施的作为
利用自己的自然身份实施的作为
利用自己的法定身份实施的作为
(利用外力条件的作为
利用他人的作为,即利用无责任能力的人实施的行为
利用动物的作为
利用物质工具的作为
利用自然力的作为
不作为*
概念:不作为,指行为人负有实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