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西经大纲.doc

发布:2018-08-23约1.09万字共2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1 - - 辽宁大学 《国际经济学》教学大纲 教学对象:国际政治专业 教学总时数:72学时 主讲教师:杨哲英 主讲教师单位:国际关系学院 时 间:2006年3月10日 《国际经济学》教学大纲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活动及由此而形成的国际经济关系,研究国际范围内资源的最优配置以及国际经济关系对资源配置的影响。要求学生掌握以下主要内容:一、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二、汇率决定理论和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三、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经济一体化理论与实践;汇率决定理论;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难点为国际贸易和国际贸易政策的各种理论模型、汇率决定理论和国际收支调节理论、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教学对象: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专业。 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 教学时数:每学期68学时。 教学的具体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及其现代分析(12学时) 教学目标和要求: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包括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本章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过程、基本内容和分析框架,在理论内容上要求学生掌握三个基本问题:(1)贸易基础和贸易模式的确定;(2)国际贸易的交换比率或贸易条件;(3)贸易利益的分配。 教学重点和难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模型和内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和理论渊源。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8学时,以课后作业方式考察) 第 一 节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2学时) 一、重商主义及其贸易观点 简要介绍重商主义的财富观和关于贸易的观点,这是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以自由贸易为核心的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提出的理论背景。 二、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 介绍斯密和李嘉图的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从绝对优势理论到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 三、相互需求理论 介绍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 四、要素禀赋理论 介绍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从古典贸易理论发展到新古典贸易理论。 第 二 节 李嘉图模型(3学时) 一、模型的假设条件 说明理论模型赖以建立的若干假设条件。 二、模型的基本内容 讲解绝对优势贸易模型和比较优势贸易模型,二者的比较。 三、机会成本与比较优势 哈伯勒在李嘉图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机会成本概念重新演绎了比较优势原理。 第 三 节 标准贸易模型(3学时) 一、模型的基本内容 李嘉图模型只论述了国际贸易的供给和成本方面,标准贸易模型在李嘉图模型的基础上,考察了国际贸易的需求方面,并将国际贸易的供给与需求结合起来,说明了国际交换比率的确定。 二、局部均衡分析与贸易利益分配 在国际交换比率即国际贸易均衡价格确定的基础上,说明贸易利益在贸易双方的分配。 三、标准贸易模型的扩展 将标准贸易模型的结论进一步扩展到交易成本为正和多国多产品的情况,比较优势理论的结论仍然是适用的。 第 四 节 要素禀赋模型(4学时) 一、模型的基本内容 包括模型的假设条件;要素禀赋理论的两个关键概念:要素密集度和要素丰裕度;赫克歇尔-俄林定理的一般均衡框架;要素禀赋理论贸易模型。 二、特定要素模型 特定要素模型是分析短期内国际贸易对于生产要素收入的影响问题。 三、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是分析长期内国际贸易通过商品的国际流动对于要素价格的影响。 四、里昂惕夫之谜 里昂惕夫之谜是里昂惕夫根据美国1947年的贸易数据,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要素禀赋理论进行检验,其结果与要素禀赋理论的方向相反,因此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围绕“里昂惕夫之谜”进行的讨论推动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向现代贸易理论的发展。 复习与思考题: 1.机会成本不变的贸易分析。 2.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贸易分析。 3.交易成本对分工和贸易利益的影响。 4.赫-俄贸易模型分析。 5.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的内容及其对一国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 6.根据特定要素模型,试分析劳动增加对要素实际收入会产生什么影响? 7.什么是“里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之谜”在国际贸易理论发展中的作用? 8.要素密集度逆转及其对贸易模式的影响。 第二章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12学时 ) 教学目标和要求: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是指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着国际贸易迅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系列不同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新的贸易理论。要求学生掌握(1)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向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2)传统贸易理论与现代贸易理论的联系和区别;(3)几种有代表性的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