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pdf
河南省郑州市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创作并不是为细节而细节。细节的存在是因为细节具有提升作品品格的功能。人们也许会忘
记作品的情节、人物,但会因一个典型细节而记住作品。
细节的存在使人物形象的刻画更为鲜活。这也是人们对细节意义的普遍性认知。《小二黑结
婚》中的二诸葛、三仙姑等人物形象令人印象深刻,这与赵树理善于捕捉并使用细节分不开。细
节在某种条件下也往往会影响作品的结构。或者说,作者会设计一种类似于“中枢”意义的细节,
并围绕这一细节来展开作品。刘慈欣的《乡村教师》中的乡村教师让孩子们背诵牛顿定律的细节
是整个小说结构的重心。这种“宇宙巧合”的细节使人类与宇宙中的碳基联邦发生了奇异的联系,
进而产生了拯救太阳系的功用。在很多情况下,细节会改变作品的艺术境界,使作品的品格发生
变化。当然,这种变化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衡量的标准就在于对细节的使用是否合
适。有一种情况是,由于细节的出现对作品中的社会背景、人物命运等形成某种暗示或隐喻。茅
盾的《子夜》中描写吴老爷子从传统的乡下进入当时灯红酒绿的上海,立刻就晕了过去。这个细
节充满了象征意味,隐喻当时的中国社会也将面临像吴老爷子一样的命运。可见,细节使作品变
得血肉饱满、气韵生动,具有真实的力量和超越真实的灵动性。
尽管并不是所有的优秀作家都重视细节描写,但长于细节描写的作家一定是优秀的。他们具
有营造细节的天赋、才华,以及准确运用细节提升作品品格的卓越能力。
作家首先要有艺术的敏感度。就是说作家对万物所蕴含的艺术可能性要有敏锐的鉴别力、感
受力。如果作家没有这种敏锐性,对万事万物持冷漠、麻木、僵硬的态度,就难以发现艺术的细
节。作家其次要有对生活的熟悉度。不熟悉、不了解生活,不知道人们是怎样度过每一天的,就
难以表现出活色生香、充满人间气息的生活。而细节正隐藏在这样的生活中。细节可能是作家捻
断数根须后创造的,但最好的状态是在熟悉描写对象之后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自然而然地表现出
来。作家还要有表达的准确度。有的人认识到了细节的重要性,喜欢描写细节;但可能这些细节
或者冗杂多余,或者与作品需要的艺术情境不符,或者张冠李戴,与人物的性格、精神品格相悖。
这样的细节描写就是不妥的,甚至是失败的。细节的准确度除了要体现人物的性格、价值观之外,
还要体现其生存的社会环境,包括经济的、文化的与伦理的……只有准确的细节才能点石成金、
锦上添花,使作品的品格得到升华,艺术的魅力得到强化。
(摘编自杜学文《细节,无所不在又意味深长》)
材料二:
细节可以揭示出小说的秘密。小说是时间的艺术,如何在时间之流中呈现一定密度和频次的
细节,是小说艺术成败的关键要素。在这里,所谓密度是指一个细节单元的体重,频次主要是指
相同或相似细节出现的频率。
一般而言,小说中的细节描写越丰富越好,但这并不等于无原则的堆砌和罗列细节。匈牙利
哲学家卢卡奇从其倡导的“总体性”出发,认为细节应该是情节之中的细节,应该是为了塑造人
物、书写命运而存在,否则就是“细节肥大症”。
所谓“肥大”不仅是细节的“量”的问题,还指细节所承担的功能及其艺术效果。就人物塑
造而言,作家常常采取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但如果没有抓住人物性格的关
键特征,再多的细节也无法掩饰人物形象的模糊和空洞。“细节肥大症”不仅是写作技巧问题,
还是以何种姿态来面对人、书写人的写作伦理问题。很多推理小说的细节描写极其严密和精细,
但很少能塑造出光彩动人的人物形象,根本原因还是没有把人物作为统率故事、细节的灵魂。
小说往往通过“细节的洪流”来成就别样的小说艺术。所谓“细节的洪流”,是说“众多细
节不再是悬念或者宏大叙事抛弃的多余之物,相反这是一种历史存在”。卡夫卡的《变形记》用
大量细节精细地描述了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的各种变化和感受,细节不为情节发展而设置,却
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艰难的生存境遇和体验。“细节的洪流”就是小说的主体,细节本身具有了
自足性。如果没有这些“细节的洪流”,读者无法“原谅”一位不交待格里高尔“为何变”“如
何变”的作者。
小说艺术常常通过调节相同或相似细节的出现频次来实现不同的艺术效果。美国文学评论家
米勒在《小说与重复》中写道:“对一部小说的阐释,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