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口服降糖药健康教育 (1)课件课件.pptx

发布:2025-04-03约3.66千字共2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owerpointDesign202X汇报人:XXX时间:202X.XX口服降糖药健康教育

01口服降糖药概述02口服降糖药的使用方法03口服降糖药的不良反应04口服降糖药的依从性管理CONTENTS目录05口服降糖药的未来展望

PowerpointDesign01DESIGN口服降糖药概述

传统口服降糖药20世纪50年代磺酰脲类降糖药问世,是最早口服降糖药之一,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降低血糖。

双胍类药物如二甲双胍,1957年首次用于临床,主要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输出、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摄取利用来降糖。新型口服降糖药格列奈类药物,20世纪90年代上市,作用机制与磺酰脲类相似,但起效更快,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

α-糖苷酶抑制剂,1990年左右应用于临床,延缓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段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最新研发成果DPP-4抑制剂2006年左右获批,通过抑制DPP-4酶活性,增加肠促胰岛素活性,调节血糖。

SGLT2抑制剂2013年左右上市,作用于肾脏,抑制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促进尿糖排泄。030201发展历程与种类

胰岛素分泌促进剂磺酰脲类药物与胰岛β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关闭钾通道,使钙离子内流,刺激胰岛素释放。

格列奈类药物直接作用于胰岛β细胞,快速激活钾通道,促进胰岛素分泌,改善早相分泌。其他机制类药物α-糖苷酶抑制剂抑制小肠上段α-糖苷酶活性,延缓碳水化合物分解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峰值。

SGLT2抑制剂通过抑制肾脏近曲小管SGLT2,减少葡萄糖重吸收,增加尿糖排泄,降低血糖。胰岛素增敏剂双胍类药物激活AMPK,抑制肝脏糖异生,增加肌肉等组织对葡萄糖摄取利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与PPARγ受体结合,调节脂肪细胞功能,增强胰岛素作用,改善胰岛素抵抗。010203作用机制与效果

磺酰脲类适用于有一定胰岛功能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单用或与其他降糖药联用。

双胍类是2型糖尿病一线用药,尤其适合肥胖患者,可减轻体重,改善血脂代谢。

α-糖苷酶抑制剂适用于餐后血糖升高为主患者,可减少餐后血糖波动。磺酰脲类对磺胺类过敏者禁用,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慎用。

双胍类肾功能不全、严重心肺疾病患者禁用,以免发生乳酸酸中毒。

α-糖苷酶抑制剂胃肠功能紊乱患者慎用,可能加重胃肠不适症状。适用人群禁忌症适用人群与禁忌症

PowerpointDesign02DESIGN口服降糖药的使用方法

餐前服用磺酰脲类药物一般在餐前半小时服用,以便药物起效后与进食同步,刺激胰岛素分泌。

格列奈类药物需在餐前即刻服用,快速刺激胰岛素分泌,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α-糖苷酶抑制剂与第一口主食同时嚼服,可有效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降低餐后血糖。

部分双胍类缓释剂也可随餐服用,减少胃肠道反应,提高患者依从性。餐中服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通常在餐后服用,减少胃肠道刺激,发挥胰岛素增敏作用。

DPP-4抑制剂可在任意时间服用,不受进餐影响,但部分患者选择餐后服用以减少胃肠道不适。餐后服用根据血糖监测结果,每1-2周调整一次剂量,每次调整幅度不宜过大。

老年患者或肝肾功能不全者,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避免低血糖风险。剂量调整服药时间与剂量

优势互补磺酰脲类与双胍类联合,前者刺激胰岛素分泌,后者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协同降糖。

α-糖苷酶抑制剂与胰岛素增敏剂联用,前者控制餐后血糖,后者改善胰岛素抵抗,全面控制血糖。避免不良反应叠加联合用药时需注意药物间相互作用,避免加重不良反应。

如磺酰脲类与双胍类联用,需警惕低血糖风险,适当调整剂量,密切监测血糖。个体化方案根据患者年龄、病程、并发症、血糖控制目标等因素,制定个体化联合用药方案。

对于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可尝试多种药物联合,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联合用药原则

若发现漏服时间接近下一次服药时间,可跳过漏服剂量,按正常时间服用下一次药物。

若漏服时间较短,可根据药物半衰期决定是否补服,如双胍类药物半衰期较短,可在发现漏服后及时补服。补服时需注意剂量,避免过量服用引起低血糖或其他不良反应。

若不确定是否补服,可咨询医生或药师,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漏服处理补服注意事项漏服与补服

PowerpointDesign03DESIGN口服降糖药的不良反应

双胍类药物可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不适,多发生在服药初期,随着服药时间延长,症状可逐渐减轻。

α-糖苷酶抑制剂可导致腹胀、排气增多等,因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肠道内气体产生增加。胃肠道反应磺酰脲类药物使用不当或与其他降糖药联用时,易发生低血糖,表现为心慌、出汗、饥饿、头晕等症状。

老年患者、肝肾功能不全者对低血糖耐受性差,使用时需特别注意剂量调整和血糖监测。低血糖反应磺酰脲类药物可引起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出现剥脱性皮炎,需立即停药并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