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SAS”判定三角形全等教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2课时 用“SAS”判定三角形全等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2——“SAS”.理解满足“SSA”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2.能把证明一对角或线段相等的问题,转化为证明它们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过程,体验操作、归纳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
情感与态度:
通过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图形的能力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边角边”条件.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预习指导:
阅读教材P37~39,完成预习内容.
知识探究
1.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________(可以简写成“边角边”或“________”).
2.有两边和一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________全等.
如果给定两个三角形的类型(如两个钝角三角形),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一、复习引入:
什么是全等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有哪些性质?
“边边边”内容是什么?
二、新知探索:
问题1 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AB,∠A=∠A′,C′A′= CA(即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把画好的△A′B′C′剪下来,放到△ABC 上,它们全等吗?
先让学生按要求讨论画法,再给出正确画法。
操作:
1.把画好的三角形剪下和原三角形重叠,观察能重合吗?
2.上面的探究你能得出什么规律?
归纳概括“SAS”判定方法: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
几何语言:
在△ABC 和△ A′B′ C′中,
AB= A′B′
∠A=∠A′
CA= C′A′
∴△ABC≌△A′B′C′( SAS)
课堂练习:
下列图形中有没有全等三角形,并说明全等的理由.
:强调已知两边及夹角,这个角必须是夹角。
三、例题讲解,学会运用
例 如图,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不经过池塘可以直接到达点A 和B的点C,连接AC并延长至D,使CD =CA,连接BC 并延长至E,使CE =CB,连接ED,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
A
A
B
C
D
E
1
2
四、多媒体出示变式练习
1 、 如图,AB=AC,AE=AD. D
D
C
E
B
A
求证:△ABE≌ .
教师点拨:1.利用SAS证明全等时,要注意“角”只能是两组相等边的夹角;在书写证明过程时相等的角应写在中间;
2.证明过程中注意隐含条件的挖掘,如“对顶角相等”、“公共角、公共边”等
2、如图, AC和BD相交与点O OA=OC,OB=OD.
求证:① △AOB≌△COD;
② AB∥CD.
3、应用 “SAS”判定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问题2 某同学不小心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从两个顶点处打碎成两块(如图),现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请问如果只准带一块碎片,应该带哪一块去,能试着说明理由吗?
B A五、探索“SSA”
B
A
问题3 两边一角分别相等包括“两边夹角”和“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分别相等两种情况,前面已探索出“SAS”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那么由“SSA”
的条件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做一做:以3cm,4cm为三角形的两边,长度为3cm的边所对的角为45°,动手画一个三角形,把所画的三角形与同桌同学画的三角形进行比较,那么所有的三角形都全等吗?
结论:两边及其一边所对的角相等,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六、课堂小结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
(2)用“SAS”判定三角形全等应注意什么问题?
(3)到现在为止,你学到了几种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4)能识别图中隐含的条件,备条件证明三角形全等.
(5)学会用标图方法分析几何问题.
七、课堂作业:教材43页2、3题
板 书 设 计
课题 11.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角边”
“边角边”定理: 例题分析
教 学 反 思
显示全部